黄遵宪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47:50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180页(970字)

【生卒】:1848—1905

【介绍】:

清末杰出的外交家,改良主义运动的积极活动家,优秀的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人。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受过很好的文化教育,自幼聪颖,十岁就能吟出令人惊服的诗句。青年时代就抱有报效国家、改良社会的理想:“杂乱艰难际,穷愁现在身,摩挲腰下剑,性那能驯?”(《游丰湖与二十初度》)光绪二年(1876)中举,不久即被荐为中国驻日使馆参赞官。

之后,任过驻欧美、南洋的外交官多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奉调回国,积极参加变法维新活动,与梁启超一起创办《时务报》,积极宣传变法主张。戊戌政变后,回广东故乡,结束了悲惨的晚年。主要着作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清史稿》卷四六四有传。

黄遵宪的文论观点直接反映了他的改良主义思想。他尖锐地批判了“六经字所无,不敢人诗篇”的俗儒,提出“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既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的文学革新主张,与当时“宋诗运动”的封建没落文人针锋相对。

他要求诗歌要通过诗人的真情实感反映自己所处的社会生活,即要“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要求诗人要深入生活,了解社会,“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在知今阅世的过程中,写出“古人未有之境,未辟之境”,表现了他在文学上的创新精神。他评论文学作品的标准主“胸襟气识”说。

认为“文章之佳,由于胸襟气识,寻章摘句,于字句(间)求生活,是为无用人耳”(《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读遗稿》)。诗人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和品德修养,才能写出真正有益于人生的好作品。实际上就是要求文学为改良主义服务。

黄遵宪重视小说在整个文学中的地位与价值,给予《红楼梦》以崇高的评价。

认为“《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的第一部好小说,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灭者”,“论其文章,宜与《左》、《国》、《史》、《汉》并妙”。他热情地赞美了人民的口头创作,并亲自采录汇集民间歌谣。“十五国风,妙绝古今,正以妇人女子矢口而成,使学士大夫操笔为之,反不能尔,以人籁易为,天籁难学也。”他高度地评价了人民的艺术天才,认为那些“冈头溪尾,肩挑一担,竟日往复,歌声不歇者,何其才之大也?”(《山歌题记》)这在当时是不同凡响的见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