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47:58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182页(922字)

【生卒】:1852—1924

【介绍】:

近代文学家,着名的翻译家。

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福建闽县人。生于小商之家,自幼刻苦向学。终生没有入仕途,过着写作、绘画和教学生活。曾在五城中学、北京大学等校执教。与桐城派古文学家吴汝纶过从甚密,尊吴为师。

极为推崇左、、班、韩的着作。其着作有《畏庐文集》、《续集》、《存》、《笔记》、《春觉斋论文》和《韩柳文研究法》等。

清史稿》卷四八六有传。

林纾在近代文学中最杰出的贡献,在其译作。

他不会外文,借别人口述用古文翻译了一百七十余种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其中一部分是塞万提斯、雨果、狄更斯等在文学史上不朽的名作。虽用古文,颇能传达出原作的情境和韵味。

这对于当时愚昧落后的中国认识外部世界和外国文学都是很有启蒙作用的。尤其对于视小说为“小道”的旧文坛,林杼的作品则是有反传统意义的。

林纾早期曾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写过《闽中新乐府》,宣传社会改良。

但是,在辛亥革命以后走向反动,并以清朝遗老自许,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了当时保守势力的一个代表。

在文论观点上,林纾主张崇尚唐宋,崇尚韩、柳、曾,钦服姚鼐。认为文章应该讲究“意境义法”,“综言之,意境者,文之母也,一切奇正之格,皆出于是间。

不讲意境,是自塞其途,终身于讲道之日矣”(《春觉斋论文》)。要求在文章中表达真挚的思想感情并考究表达的技巧。

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

林纾把“义法论”运用予外国文学评论,则很得外国名作技巧上的某些精髓。例如他把《红楼梦》与狄更斯的作品相比,特别肯定后者写下层社会和平淡之事的技巧。他的译品的某些序文可列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开山之作。

他坚持维护旧文学,反对白话文。把封建道德和封建文化看作“真道德”、“真学术”,可以“独树一帜”,极端鄙弃白话文,认为是“都下引车卖浆者流所操之语”(《与蔡孑民书》)。

这是林纾的文论中应该批判的一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