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49:1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197页(1572字)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公元前五世纪的历史着作。左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迁、班固认为是春秋的鲁国左丘明所作。班固《汉书·艺文志》里说左丘明为鲁国太史。

唐以后学者多有异义。近人康有为疑为刘歆所伪作。

今人多认为是战国初期或稍后的史学家所作。也有不少学者赞同《史记》、《汉书》的说法。

阮元刻的《十三经注疏》本即《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影响很大。今本有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春秋左传集解》。宋时林叟《左传句解》、清惠栋《左传补注》、焦循《左传补疏》皆有独到之处。

《左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3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

内容十分丰富。首先,它比较系统地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事件以及各国卿大夫和新兴阶级士的言论。其次,对于天道、鬼神、灾祥、卜筮、占梦之事也多有记载。《左传》通过各国历史事实的记述,揭露了社会各种矛盾和斗争,反映了社会现实,对统治阶级的腐败残暴作了一定程度的批判。

与《尚书》、《春秋》比较,《左传》是一部新型的历史着作。它表现出来的民本思想、爱国思想,以及对于祭祀和殉葬残暴行为的批判,都是有进步意义的。

当然,这部书对于宗法伦理思想、正统等级观念和宗教迷信的宣扬,也是很明显的。

从文学角度看,《左传》是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是上承《尚书》、《春秋》,下开《国策》、《史记》的重要桥梁,对唐宋以来的古文家、历史家都有明显的影响。

它写人叙事富于故事性、形象性,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左传》善于写战争,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写,常常表达出作者对战争性质的明显看法,语言优美、精炼。

《左传》中保存了相当丰富的有关审美、文学艺术的重要资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对歌、音乐的认识,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中赋诗、引诗多至一百六、七十处,这大量的引诗,反映了诗歌在当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反映了《诗经》的突出地位。

《左传》中还记载了关于诗、乐的言论,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关于文艺的一些思想。《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讲的“言”与“志”的关系,就是文与质,即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

这里不仅说明二者紧密相关,而且说,“言”是否有“文”,直接关系到能否充分表达“志”,这实质是要求文质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

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

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典而不展,迩而不偪,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季札所观十五国风,大小雅和颂,其名目和编次与后来的《诗经》完全一致。那时,诗、乐、舞不分,三位一体。季札所观之乐,是诗、乐、舞之融合体,他对乐的评论,也是对诗的评论。

他从音乐的内容来分析其所反映的政治得失。强调了审乐、观诗可以知政的思想。从审美上看,他提倡中和之美。季札的文艺观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左传》中提出的“赋诗言志”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也有较大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