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49:5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201页(1264字)

战国时赵人荀况着。

刘向校定为三十二篇,称为《荀卿新书》,班固汉书·艺文志》称为《孙卿子》,《隋书·经籍志》着录《孙卿子》十二卷。唐朝杨惊改名为《荀子》,编为二十卷,并作注,称《荀子注》。清人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搜集前说,间下己意,最为详善。

梁启雄着《荀子简释》(原名《荀子柬释》),一九五六年古籍出版社版,注释简明,便于初学阅读。

《荀子新注》(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着),一九七九年中华书局出版。

《荀子》一书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同时也是了解先秦各派学说的重要参考文献。

《王制》、《王霸》、《礼论》等篇从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方面论证了建立统一的封建政权的必要性。《劝学》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非十二子》分析详论先秦诸家学说。

《富国》阐述他的经济思想。《天论》阐述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唯心主义“天命论”。《解蔽》阐述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

《正名》阐述逻辑思想。《性恶》阐述“性恶论”的基本观点,批判孟子的“性善论”。《大略》以下六篇,或系门人所记,总结和发展了先秦哲学思想。《赋》篇包括五篇短赋,对赋体文学的形成发展有深刻影响,刘勰《文心雕·诠赋》指出:“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

荀子的文艺思想主要反映在《劝学》、《正名》、《儒效》、《乐论》、《非相》等篇中。《正名》篇指出:“辨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而喻,辨异而不过,推类而不悖。”《儒效》篇说:“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这些记载反映了荀子强调文艺的社会政治作用,明确地提出文艺的目的是明“道”,《五经》都是明“道”的,特别指出诗的特点是抒写人的心志。

《荀子·乐论》与《礼记·乐记》有一部分文字相同,两篇文章的基本观点也一致。《乐论》集中反映了荀子关于诗乐和政治关系的认识。他认为音乐的好坏对政治的兴衰有重大影响:“凡奸声感人而道气应之,道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乐论》提倡中和之美:“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以必不免也。”《乐论》指出了诗乐以情感人的特点:“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荀子》一书,还涉及到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接触到了文学和时代的关系,等等,当然都是比较简单的。《荀子》中反映出来的文学思想是孔子文学观的继承和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