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49:52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199页(1577字)

又称《南华经》。

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汉以后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类。一般认为《内篇》七篇为庄周自着,《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五篇杂有门人作品或后学所作。《庄子》的注解甚多,较通行的有晋郭象的《庄子注》十卷,清王夫之的《庄子解》(中华书局一九六四年版),王先谦的《庄子集解》(中华书局一九五四年版),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中华书局一九六一年版)。

庄周生活于战国中期,这时奴隶主阶级正在走向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就其整个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看,庄周属于奴隶主阶级思想家。《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周及其学派的思想。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了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

《大宗师》篇说“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自本自根”,“可得而不可见”。

《秋水》篇又说:“道”是“本”,而“物”是“末”。“道无始终,物有生死。”《庄子》中也有唯物论因素:“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田子方》)《天下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庄子的思想。

《庄子》也反映了庄子对封建统治的不满:“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椎也,刑戮者相望也。”《在宥》)“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胠箧》)《庄子》中反映出来的虚无主义和玩世不恭的处世态度,是没落阶级的思想意识的体现。

《庄子》虽属哲学论文,却很少抽象说教。

它吸收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虚构寓言故事通过巧妙的构思,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形象化的语言,阐述一个道理,论证一个思想,使得文章汪洋恣肆,机趣横生,极有感染力。《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往往通过故事和人物的问答方式来表达,故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如《内篇》的《逍遥游》、《人间世》、《大宗师》等。

《庄子》散文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庄子》反映了战国中期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艺思想。否定人为造作的文艺,提倡自然文艺,这是《庄子》的基本文艺观。《蹄》篇指出:“五色不乱,孰为五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人为的“六律”搅乱了自然的“五声”,把朴玉制成器,这是工匠的罪过,因为它失去了自然美质。《庄子》还否定用语言文字记录的书籍,说它不过是糟粕而已。

《庄子》既说语言不能尽意,又不完全否定其作用:“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篇)后世的文学批评称赞歌风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诗以“不落言诠”为妙(《沧浪诗话·诗辨》),就是这一思想的发挥。《庄子·齐物论》把声音分为人籁、地籁、天籁三种。天籁,自然的声音,这是最美的声音:“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天运》篇)《庄子》提倡自然美,反对人工雕琢,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重视本色美、朴素自然美有深刻影响。《庄子》中许多寓言故事,生动地描摹了技巧、手艺所达到的精妙境界。

《天道》篇说轮扁斫轮有数(客观规律),掌握的办法是“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养生主》篇说庖丁初“解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达生》篇写吕梁丈人“蹈水如履平地”,原因在于“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这些寓言说明客观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人们想掌握规律,精通技艺,必须长期实践,这就能达到神化的境界。这种见解,与艺术创作中的某些原则和规律是相通的。《文心雕·知音》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清人邓绎说庄子的轮扁斫轮之喻,即是“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之说”(《藻川堂谭艺》),可见,《庄子》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是很大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