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51:00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210页(1076字)

晋代葛洪着,分内外篇,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

今存世的孙星衍校正本较好,收入中华书局出版《诸子集成》第八册。该本卷首为清人方维甸的《校刊抱朴子内篇序》、孙星衍的《新校正抱朴子内篇》,对《抱朴子》一书的思想内容、版本流传情况作了较为具体的论述。《抱朴子·自叙篇》具体地叙述了作者的身世,并对《抱朴子》的成书过程及其思想内容作了明确的说明:“洪年二十余,乃计作细碎小文,妨弃功日,未若立一家之言,乃草创子书。会遇兵乱,流离播越,为所亡失。

连在道路,不复投笔十余年。至建武中,乃定凡着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

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笔,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抱朴子》内篇阐发道家理论,外篇是政论性着作。内篇的《金丹》、《黄白》等篇,总结东晋以来炼丹理论,研究用矿物炼丹,对我国古代原始化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外篇中的一些篇章,如《钧世》,《辞义》、《尚博》、《文行》、《百家》、《应嘲》等,是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理论着作,反映了葛洪积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文学观点。《应嘲》篇强调写作要有益于教化,反对“徒饰弄华藻”:“夫制器者珍于固器,而不以采饰外形为善,立言者贵于助教,而不以偶俗集誉为高。”《辞义》篇批评文学创作上轻内容、重形式的倾向,主张经世致用,要求文学发挥移风易俗、讽刺过失的作用:“不能拯风俗之流遁、世涂之陵夷,通疑者之路,赈贫者之乏,何异春华不为肴粮之用,茝惠不救冰寒之急?古刺过失,故有益而贵;今诗纯虚誉,故有损而贱也。”《尚博》篇指出德行与文章并重:“且文章之与德行,犹十尺之与一丈,谓之余事,未之前闻也。”又说:“则文章虽为德行之弟,未可呼为余事也。”《抱朴子》继王充《论衡》之后,进一步对贵古贱今的复古拟古思想作了批判。《钧世》篇说:“其于古人所作为神,今世所着为浅,贵远贱近,有自来矣。”《尚博》篇又说:“俗士多云今山不及古山之高,今海不及古海之广,今日不及古日之热,今月不及古月之朗;何肯许今之才士,不减古之枯骨?重所闻,轻所见,非一世之患矣。”《钧世》篇又进一步指出今胜古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古者事事醇素,今则莫不雕饰,时移世改,理自然也。”《钧世》篇说文学的发展由质朴变为华丽,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且夫《尚书》者,政事之集也,然未若近代之优文诏策军书奏议之清富赡丽也。《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不及《上林》、《羽猎》、《二京》、《三都》之汪博富也。

”这种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文学的演进变化,是符合实际的,有其进步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