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则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55:05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242页(936字)

宋陈骙撰,二卷,是我国早期的修辞论着。

陈骙(1128-1203),字叔进,台州临海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举进士第一,历知赣、秀、太平、袁州。

光宗时为吏部侍郎,应诏疏三十余条,皆切时弊。宁宗继位,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因仵韩侂胄,提举洞霄宫。卒谥文简。

着作除《文则》外,还有《南宋馆阁录》十卷。

是书刊本,有明南监刊本,唐宋丛书本,格致丛书本,百川学海刊本等。

元高耻传撰《群书钩玄》十二卷,内一卷附陈骙《文则》并加以注释。

《文则》评论文章体式,重在探究六经诸子的文章句法,“准经立制”,分门别类,多从文字之增减上加以比较。其分类亦嫌烦琐拘囿、舍大求细,议论显得肤浅。但在论述中不拘常格,不落俗套,亦有可取之处。

《文则》在讨论文章的写作技巧时,很注重简约、含蓄而又要有形象性。其谓“且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言以载事,文以着言,则文贵其简也。”

文章作到简约并非易事,文虽简而道理还要说得周严,即其所谓“文虽简而理周,斯得其简也。”否则,“读之疑有阙焉,非简,疏也”。同时还要写得含蓄有致,言虽尽而意不止,尤其是叙事之文。

“文之作也,以载事为难。事之载也,以蓄意为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然,就会“意随语竭,不容致思”,了无余味。

文章的写作同作一样,要注意形象性。而要使形象鲜明生动,必须善于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于此,《文则》指出:“《易》之有象,以尽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文之作也,可无喻乎?”强调用比,进而概括出“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种不同的比喻方法。此外,在语言的运用上,《文则》反对生搬古语,要注意时代特点,指出“古人之言,后世不能尽识,非得训切,殆不可读”,如果不注意,硬是强古以为今,“搜摘古语,撰叙今事,”势必如“大家婢学夫人,举止羞涩,终不真也。”这些论述,虽系为文之细枝末节,但对文章的阅读和写作,还是不无启迪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