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说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57:22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258页(1005字)

明李贽针对封建理学的虚伪和拟古的不良文风,提出了“童心说”。

意即文写作要作家有真情实意。《童心说》一文见于李贽《焚书》。《焚书》初刻于万历十八年(1590),重刻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是李贽晚年的着作。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说》)他主张诗文创作必须有真心,去假存真,表达现实生活中人的真实感情,这是他文学理论的核心。他指出,理学家们所说的“多读书,识义理”是障蔽童心的闻见道理,都是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满场是假,无所不假。至于理学家们吹捧的六经、《语》、《孟》,不是史官臣子对统治者的赞美之语,就是迂阔门徒,懵懂弟子对师说的杂乱记录。

就算这些书都是圣人的话,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批判的锋芒指向儒学经典、儒家圣贤、理学家们的封建教条。

李贽反对把文学当作反动道学的传声筒,认为天下最好的文章,都出自童心,评价作品,应当以童心为准绳,不应以时势先后为标准。“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否定了贵古贱今的观点,批判了明代复古主义风气。

认为好文章不分古今,自然也不分体裁格式,只要真实,诗文、辞赋、传奇、杂剧都是好作品。他从这里出发,冲破了封建正统文人的偏见,批判了轻视通俗文学的倾向,给小说、戏曲文学以应有的地位。

童心说探讨的是人的本性问题。人本来是真诚的,人性都是纯真的,“苟童心常存……则无人不文”,是后天的浸染使人变得虚假。

李贽的这些观点包含着人的自觉的内容,具有民主主义色彩,是对封建理学压抑人性的封建专制的一种强烈反响,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唐宋派”和前此的许多文论总是把儒家的道统看作文章的根本和中心,认为作家的创作必本乎道。而李贽却认为创作的根本问题和首要条件是“童心”,是真诚。李贽的“童心说”,是接受了市民意识影响,具有民主性的封建叛逆者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在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是,李贽脱离开现实社会的影响,抽掉具体的社会性、阶级性,而去寻求人之初的那种本心,那种原始的心灵状态,这样的人心是抽象的,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所以,他的童心说,还是一种抽象的唯心主义的人性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