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58:48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270页(1035字)

清叶燮撰,四卷。

这是一部探究歌创作本原、以批驳复古主义为宗旨的诗歌理论批评着作。全书分内外二篇,每篇又分上下。要之,内篇“标宗旨”,阐述“数千年诗之正变、盛衰之所以然”;外篇“肆博辨”,泛论诗歌创作各方面的问题。

题名《原诗》,即标明其着述之宗旨并非“就诗以论诗”,而是重在诗歌创作的本原和理论的探讨,力图解决诗歌创作中的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首先,在对待遗产的问题上,《原诗》反对复古摹拟,主张抒写性情,提倡革新创造。它以明代前后七子为对立面,对他们的复古理论和主张进行了剖析批判,提出要从诗歌发展的实际出发,弄清“孰为沿为革,孰为创为因,孰为流弊而衰。孰为救衰而盛”,然后“一一剖析而缕分之,兼综而条贯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他以发展的眼光,论定“诗之为道,未尝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

其次,在诗歌反映什么和如何反映的问题上,《原诗》提出了诗歌要表现客观现实中的理、事、情的主张,所谓文章诗赋“其道万千,余得以三语蔽之:曰理、曰事、曰情,不出乎此而已”,“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认为合于理则不谬,征于事则不悖,系于情则可通,此乃诗之“定法”。

这就突破了前后七子的“诗本性情之发”和公安与竟陵派的“独抒性灵”的主观主义见解的束缚。而作者要正确地表现这三者,又必须有一定的主观条件,那就是“才、胆、识、力”,认为“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

”,因而,“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必以穷尽此心之神明,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无不待于此而为之发宣昭着”,“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四者中尤以“识”为重,因为“识为体而才为用”,“识明则胆张”;反之,如果无“识”,则“三者俱无所托”。

此外,《原诗》对儒家正统的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给予了驳斥。总之,针对当时的复古主义倾向,《原诗》发表了不少很有见地的主张,民主性和战斗性较强,并且有一定的系统性,是一部有较高成就的诗论专着。

是书有《清诗话》本、《已畦集》本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原诗》与《一瓢诗话》、《说诗晬语》合为一册,于一九七九年出版,其中《原诗》以《清诗话》本为底本,用《已畦集》本参校,由霍松林作了校点和复注,较为完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