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邪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13:08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367页(835字)

孔子提出的评价歌的标准。

见《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三字,原出《诗·鲁颂·駉》最后一章:“駉駉牡,在墹之野。

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据陈奂《诗毛氏传疏》注,“思”字为句首语气词,并无实意。原诗句“无邪”也只是描写牧马人放牧时的专心致志的神态,并无深意。孔子借用此句为评诗标准,是按当时流行的“断章取义”的方式,完全改变诗句原意按照自己的思想,借来评价整部《诗经》的内容,赋予“思无邪”以新意。原句无实意的“思”到了孔子笔下,有人仍作虚字解,有人作实字解,皆可。“无邪”已变成含有政治、道德内容的一个评价诗歌的政治思想标准。

《论语集解》引包咸之说,解释“无邪”为“归于正”。刘宝楠《论语正义》亦解云:“论功颂德,止僻妨邪,大抵皆归于正,于此一句可以当之也。”即把内容纯正、符合礼教的诗称为“无邪”,这是孔子重视文艺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的文艺思想的体现。但孔子用“思无邪”来概括全部《诗经》的思想内容存在严重问题。

诗经内容广泛,既有歌功颂德的“美”诗,这类诗确实真正符合“无邪”的标准;也有不少深刻揭露现实,充满急切反抗呼声的“刺”诗;还有不少描写男女关系的爱情诗,这类诗显然不符合礼教,应该说是“邪”诗,怎么能叫“无邪”呢?因而,把所有《诗经》的诗都说成是“无邪”的,是对《诗经》中许多优秀诗歌的内容的曲解,即把一切恋歌和刺诗都曲解为符合礼教,符合“无邪”之旨,通过曲解把《诗经》作为宣扬礼教的工具。汉代以《毛诗》为代表的一派就是这样来解释《诗经》的,应该说他们的解释是符合孔子的初衷的。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思无邪”被正统的封建主义者发展为严格地维护封建礼教道德的诗歌准则,明确要求诗歌“发乎情,止乎礼义”,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其中重视文艺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一面不无积极意义,但以封建礼教束缚创作,则是消极的有害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