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欲信,辞欲巧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15:1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385页(980字)

这是孔子阐述文(包括文章、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话。

语出《礼记·表记》:“子曰:‘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子曰:‘情欲信,辞欲巧。’”这话不一定是孔子所说,但从孔子有关质与文关系的观点看,是能够代表孔子思想的。

这里讲的虽然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但情与貌、情与辞并提,强调一个人的外貌与言辞要表现真实情感,这实际上也涉及到文艺创作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情,指文章的内容;辞,指文章的形式、技巧。

信、诚,是对内容的要求;巧,通畅美巧,是对文辞的要求。孔子主张,文学的内容应该充实、雅正,形式技巧应该华美巧丽,质文具备,二者完美统一。《论语·雍也》记载孔子的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采多于朴实就要虚浮,朴实多于文采未免粗野。

只有文质合度,无过不及,才能做到“文质彬彬”。从人的角度说,这是“君子”;从文的角度说,这才是善的美的。孔子这一思想是一贯的。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的话:“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志足言文,还是讲的质与文、内容与形式统一的问题。这和“情欲信,辞欲巧”完全一致。

孔子关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看法,他虽然主张二者结合,但他是把内容放在先的,在重视内容的前提下同时重视形式的美巧。他说“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他反对那种虚伪不诚实的巧言佞语,“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所以,孔颖达《礼记正义》释“辞欲巧”时说:“言君子言辞得和顺美巧,不逆于理,与巧言令色者异也。”

孔子关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看法,尽管从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看还显得很简单,但它的影响是深远的。汉代王充指出:“实诚在胸臆,文墨着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论衡·超奇》)刘勰《文心雕·征圣》篇说:“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唐代的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显然,王充、刘勰、白居易等关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理论,都是孔子观点的进一步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