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敦厚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15:15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386页(817字)

儒家教,始见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教者也。”儒家提出“温柔敦厚”作为诗教,主要是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规范,要求诗歌遵从这一规范以施行教化,使人人遵从礼教,作为国家治本的一个方面。即要求诗歌写出温柔恭顺、没有反抗性的形象,用以感化人的“善心”。

对此,唐孔颖达的《礼记正义》作了具体解释:“温柔敦厚诗教者也: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性情和柔,就是要求不要违反礼教,不要反抗,即要“怨而不怒”。虽然,儒家诗教也要求诗歌发挥讽谏作用,可以“怨刺”,可以发愤抒情,“以讽其上”,但必须“止乎礼义”,不能过火,要保持“中和”的态度,以委婉含蓄之词寄寓讽谏的意义。这说明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是一个培养封建顺民,消除人民反抗心理,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诗歌伦理规范。

它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理论起过十分消极的作用。

从诗歌创作来看,它束缚着诗人的思想,使诗歌不能充分揭露和批判封建的黑暗统治,不能充分发扬民主思想。从诗歌理论来看,作为一种规范,它也严重地束缚着许多文论家。不要说一些正统封建卫道者,运用这个规范极力否定一些具有民主性的进步诗歌,就是一些进步的理论家,如王夫之等人,由于遵从这个诗教,也在他的诗歌批评中出现了不少否定进步诗歌的错误评价,如按照温柔敦厚的原则否定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就是突出的例证。

但温柔敦厚的诗教由于讲求“主文谲谏”,要求以含蓄的手法寄寓教义,这对于比兴的艺术方法的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古代一些着名文论家如刘勰就十分注意从艺术方面发展“温柔敦厚”的有益因素,他提出“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摘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强调的是“温柔敦厚”诗教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主张诗歌要含蓄。这可以说明“温柔敦厚”的诗教在促进艺术表现方法的发展上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上一篇:天籁 下一篇:情欲信,辞欲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