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乎情,止乎礼义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16:43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398页(1044字)

这是儒家歌创作和文学批评提出的要求:诗歌“吟咏情性”,揭露现实的黑暗,讽刺统治者,又不超出统治阶级规定的礼法和道德标准。

语出《毛诗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变风变雅”之说,大约起于汉代。《毛诗序》认为《诗经》中变风变雅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是乱世之音。这些诗歌在内容上与正风、正雅,即与《诗经》中那些反映治世的作品比较,则是“刺怨相寻”(郑玄《诗谱序》),对社会现实颇多怨刺、揭露。但是,这种诗歌所抒发的感情,对社会政治的不满和怨刺,又不失其正,不违背封建统治阶级的礼义道德。

这就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实质内涵。

实际上,《毛诗序》的这种评价,并不能全部概括《诗经》中《风》、《雅》的思想内容。

譬如,风诗中许多的男女恋歌以及那些对统治阶级进行揭露的诗篇(如《伐檀》、《硕》等)就不符合“止乎礼义”的标准。

《毛诗序》把诗歌的言志抒情与封建主义的政治联系起来,要求诗歌的思想内容,符合统治阶级的道德礼义,这和“温柔敦厚”的诗教思想是一致的,它既反映了那时人们对诗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政治上也表达了统治阶级对诗歌的要求。

“发乎情,止乎礼义”这种理论的提出,其思想渊源,则是《论语》中提出的兴、观、群、怨,事父事君说的进一步发展。它虽然有明显的阶级局限,但它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重视诗的思想内容,成为后世许多文学家、理论家反对形式主义文风的重要武器。

例如,梁代裴子野《雕虫论》批评六朝的淫靡文风则说:“淫文破典,斐尔为功,无被于管弦,非止乎礼义。”唐代的白居易在理论上主张诗歌要“为时为事”而作,在创作实践上较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民生疾苦,这种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和创作,都深受《毛诗序》的影响。关于《毛诗序》“发乎情,止乎礼义”这种理论的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清人纪昀曾有过概括:“《大序》一篇,确有授受,不比诸篇《小序》为经师递有增加。其中发乎情、止乎礼义二语,实探风雅之大原。后人各明一义,渐失其宗。一则知止乎礼义而不必发乎情,流而为金仁山濂洛风雅一派,使严沧浪辈激而不流理路,不落言诠之论;一则知发乎情而不必止乎礼义,自陆乎原缘情一语引入歧途,其究乃至于绘画横陈,不诚已甚欤?”(《雪林诗钞序》)纪昀的看法,显然有偏颇不实之处,但它指出“毛诗序”的深远影响,这是符合实际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