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谕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16:58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400页(439字)

指对不合理事物不正面直言,而以微词托意,冀统治者闻而知改。

班固《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汉书·艺文志》亦有“汉兴,枚乘、司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宏衍之词,没其讽谕之意”。讽谕之讽,古同“风”字。《毛序》云:“风,风也”,这第二个“风”字,即“讽”。

汉代着作中,多以“风”或“讽”代讽谕。

按“风”字有二义:一为“微动若风,言出而过改,犹风行而草偃”(孔颖达《毛诗注疏》);一指不用正言,以微词托意。《毛诗序》谓“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谲谏”谓以微言托意而谏,即要求用恰当的比兴手法,因为这是“刺”诗。刘勰有“讽兼比兴”(《文心雕·比兴》)的话,也看到了这个特点。把讽谕之说系统化并加以发展的是白居易。讽谕之义,本不限于诗,而白居易则专用于诗。他把自己所写有讽谏之义的诗称为“讽谕诗”。这些诗具有“主文而谲谏”“美刺比兴”的特点,有较强的人民性,不但在当时成就高,对后来影响也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