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相玉质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17:5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406页(1140字)

比喻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完美,这是王逸对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评价。

金、玉:比喻美好;相;外貌;质:本质。语出《楚辞章句序》:“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着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王逸评价屈原辞赋的价值,首先指出屈原人格品质的高尚及其对待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

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王逸认为屈原的作品正是他思想品格的反映,“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闇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二十五篇”(《楚辞章句序》)王逸指出,屈原作品对腐朽的黑暗政治和昏庸的统治者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

王逸认为,屈原的作品艺术上取法《诗经》,引喻托讽,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创造鲜明的感人形象,文辞绚烂,想象丰富,抒发了作者高尚的理想、情怀,表达了他对光明的追求,对黑暗势力的抗争。王逸关于屈原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评价,就是他的“金相玉质”比喻的具体含义。可以看出,王逸用“金相玉质”来概括,说明他在理论上是主张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这是他从屈原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王逸指出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屈原的作品永远也不会泯灭,百世之后,将会放射出更为灿烂的光辉。这是他的一个伟大的预见。

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个预见的正确性。

早在西汉刘安就对屈原的人格和作品进行过肯定:“《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离骚序》引)司迁赞同刘安的观点,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之后,扬雄、班固对屈原的人格和作品作了不少歪曲和批评,与司马迁的观点形成了尖锐的对立。王逸发展了司马迁的观点,不赞同班固的看法。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王逸也往往依经立义,对屈原作品的评价造成了许多牵强附会,实际上贬低了屈原作品的价值。

刘勰批评王逸“举以方经”“鉴而弗精,玩而未核”的缺失,指出“屈原虽取熔经义,亦自铸伟词”(《文心雕·辨骚》)的独创性,这实际上是对王逸观点的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