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性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21:2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439页(1081字)

体,指文章的体貌,即作品的风格;性,性情,指作者的个性。

《文心雕·体性》篇认为不同的作家作品具有不同风貌,写出了千变万化,风采各异的作品。而作品的不同风貌是由作家的不同的个性决定的:“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这里讲的作家的才性,包括偏于自然的才能气质和偏于人事的学力工夫及习染兴趣,很全面。

刘勰还认为作品风格如作者其人:“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刘勰还以两汉以来十余名作家的创作为例,进一步阐明作者的个性与作品的风格,完全是“表里必符”的。

刘勰考察了历代文章写作的实际,把风格归纳为八种类型:“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但他又说:“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即如能融会贯通,可以“因性以练才”,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刘勰还认为“八体屡迁,功以学成”,学识会使作家取得成功。因而说“才有(由)天资,学慎始习”,努力学习,定能取得功效,尤其应该慎重地对待开始的学习,要求“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讨源,思转自圆”,先学雅正作品,从根本上探究枝叶,才能思路圆转、成熟。刘勰认为习“亦凝真,功沿渐靡”,所谓功到自然成,应该刻苦学习,坚持不懈。

刘勰的“体性”理论,从创作实际的“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谈起,认为创作活动是人的内心思想感情的活动,用语言表现出来的外现过程,是由“隐”至“显内外相符的。

这论点是符合创作实际的,刘勰并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这颇为接近今天的科学的解释。比起曹丕《典论·论文》说的“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的先天决定论,有重大的突破,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曹丕的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的观点,有很大的理论价值。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刘勰还不可能明确认识到社会实践和创作实践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决定作用。

刘勰的“体性”论对后代文学风格的理论研究,具有开创意义,对唐代李峤的《评格》、皎然的《诗式》、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对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以及清代的姚鼎等关于诗歌,文章写作的风格研究都有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