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晦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24:2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472页(482字)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关于史传文学表现方法的主张。

他在《史通·叙事》中说:“夫能略小存大,举重明轻,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此皆用晦之道也。”这就是要求写文章善于剪裁去取,用非常简炼的语言,表现极为深刻的含意。他把晦与显加以对比,指出晦的特点是“省字约文,事溢于文外”;显的特点是“繁词缛说,理尽于篇中”。文字的繁省还是表面上的差别,含意的浅深才是根本的不同。

刘知几进一步指出用晦的作用和意义:“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晦之时义,不亦大哉!”用晦不仅要求文字精炼,富于表现能力,而且要求文章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用晦”这种写作方法,前人也有过类似的主张。

大序》讲比兴、“主文而谲谏”;刘勰讲“隐之为体,义生言外”(《文心雕·隐秀》);钟嵘讲“文已尽而意有余”(《诗品序》)等,都是这种意见。刘知几把“用晦”作为一种创作主张鲜明地加以提倡并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因而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后代的诗文创作与诗文理论有过很大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