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顿挫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24:55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475页(807字)

杜甫深沉、含蓄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风格。

《旧唐书·杜甫传》:“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这里并不专指诗,但后人却认为这四字为杜诗风格的最确切评语。

陈廷焯说:“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慈子孤臣之感。……匪独体格之事,亦见情性之厚。”又云:“诗之高境,亦在沉郁”(《白雨斋词话》)。可知,所谓沉郁,就是要有关怀国家民族的感情,它往往与悲愤联在一起。杜诗“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秦州杂诗》),即为这种风格之写照。顿挫,指诗歌表现上的波澜变化和音律上的抑扬,“文章曹植波澜阔”(《追酬故高蜀州》)“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这“波澜阔、”“意纵横”,就是指表现的波澜变化;他的“晚节渐于诗律细”(敬赠郑谏议》)“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以及他创造拗句、拗体,则是使诗在音律上具有顿挫之妙。他要求自己的诗要达到“波澜独老成”(《敬赠郑谏议》),即要顿挫。陈廷焯云:“冯正中词,极沉郁之致,穷顿挫之妙”,又云“顿挫则有姿态”,“沉郁则极深厚”(《白雨斋词话》)。

这就说清了沉郁顿挫的作用,虽论词,可通于诗。总之,沉郁顿挫,既指诗之内容反映了深广的时代精神,寄托深远,感兴幽微;又指诗之章法富于曲折变化,音律上抑扬有致。约言之,有三个特点:(一)内容为反映国家命运,民生疾苦的时代声音,善用比兴手法,饱含深沉甚至悲愤感情。(二)布局上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手法上含蓄、深沉,显得委婉深厚;音律上抑扬铿锵。

(三)格调慷慨俊逸,深沉而不凄凉,抑郁而不颓丧,悲中有壮,壮而又沉,形成悲壮美。杜甫诗句:“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可做此风格之恰当写照。

杜诗中之《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登楼》、《登高》,均为具有这种风格之名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