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核而实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27:3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487页(613字)

白居易《新乐府序》:“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要求新乐府所写内容,必须真实可靠,使采诗者得到的是经得起核对的可靠事实。其目的是“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与元九书》),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所写如不真实,如他所说:“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衰矣”,就达不到讽谕的目的。因而他把新乐府诗内容是否真实,看做能否起惩劝作用的关键。

他大力强调“事核而实”,也有针砭现实作用。

当时存在“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与元九书》)的不良风气,“铭勋皆太公,叙德皆仲尼”(《秦中吟·立碑》)等“虚美”、“愧辞”现象甚多,诗人对此,深恶痛绝。认为其害为“诬善恶而惑当代,混真伪而疑将来”(《策林六十八》)。他曾在《新乐府·青石》诗里,以拟青石口吻说:“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碑,坟土未乾名已灭;不愿作官家道旁德玫碑,不镌实录镌虚词”,表现了他对不实之作的批判。他自己的新乐府诗,忠实实践了这一要求。

白氏这种观点有其历史渊源,司迁尚“实录”,王充《论衡》有“务实诚”、“疾虚妄”之说,刘勰《文心雕》更提出“事核而言练(《诸子》)、“要约以写真”(《情采》)的要求;刘知几《史通》亦有类似观点。白居易继承了前人观点把它用之于诗。但这种要求,亦有局限,不能普遍应用于文学写作。当然,“事核而实”,并不排斥诗歌的典型化,艺术加工。

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等诗,均可证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