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味说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30:10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500页(795字)

司空图歌理论的总原则。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这里,司空图明确指出,能够识别诗歌的味道方才可以谈诗,可见诗味是他论诗的主旨所在。

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用“味”来说明文学艺术的美感作用,其源甚远,最初还只是一些简单的比喻。

如《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的晏子论述音乐的一段话:“声亦如味……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这还只是一些个的论述。

到了晋、北朝,一些着别名的文学批评家才更多地谈到“味”的问题。较着名的有:刘勰在《文心雕·宗经》篇里说:“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人把它称之为“余味”说。还有钟嵘的“滋味”说。

钟嵘在《诗品序》里说:“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他认为诗歌必须做到具体详切,穷情写物,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它的滋味来。

司空图继承了前人理论研究的成果,总结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创立了“韵味”说。韵味说包括三个基本观点。即“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和“象外之象”,后人把它称之为“三外”。司空图从诗的韵味着眼,提出了一系列的艺术原则,约略有“直致所得”、“思与境偕”、“离形得似”、“返虚入境”以及“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等。说明了司空图对创作规律的认识。

司空图韵味说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较之前人有了长足的进步,虽然也有偏颇之处。他把皎然的“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辞彩,而风流自得”诸说推向极端,鼓吹“澄澹精致”对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这是值得注意之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