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物赋形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32:5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522页(1002字)

物,指客观事物;形,指事物的形象,包括外形和内部世界、精神面貌。

随物赋形,即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描绘、刻画事物的形象。这是苏轼提出的艺术表现的最高要求。

苏轼《自评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不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随物赋形,要求形神兼备。苏轼《书蒲永升画后》:“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巧于毫厘间耳。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

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画具有共同的特点。

客观事物如云似水,时刻都在运动之中,时刻都在变化之中。但其或行或止,都符合一定的规律。如水流平地,一日千里,则成“滔滔汩汩”之形;“与山石曲折”,则现“奔湍巨浪”之态。随物赋形,即尊重事物的变化规律,尽其“无穷之态”,以达到维妙维肖的“神逸”境界。故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

随物赋形,要求冲破格套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的创造力,自由抒写,平易流畅,达到“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随物赋形即崇尚自然。

“自然”是苏轼艺术美的最高标准,随物赋形则是达到自然美的基本途径。

随物赋形,是对老、庄崇尚自然的审美观的继承和发展。许多作家和理论家都曾提出过近似的主张。“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陆机《文赋》);“写气图貌,即随物以婉转”(刘勰《文心雕·物色》);“(文势)如机发矢直,涧曲湍洄,自然之趣也”(《文心雕龙·定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都可以看做是随物赋形艺术思想产生的先声。

但苏轼的“随物赋形”不但包括语言自然,不造作,而且包括忠于客观事物求其神似。前人大半强调对物象的描写,以“穷形尽相”(陆机《文赋》)为重,而“随物赋形”要求真实、自然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揭示了创作的基本规律。

上一篇:有为而作 下一篇:枯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