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似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33:09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524页(635字)

画评语。

“神似”是与“形似”相对而言的,指诗、画在写人或物时,不仅能求得“形似”,而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而表现出人物神态、气韵达到维妙维肖的传神境地。

汉代已有人注意到艺术表现上有“形”似与“神”似的区别,所谓“聱师之放意相物,写神愈舞,而形乎弦者,兄不能以喻弟。

”(刘安淮南子·齐俗训》),“不恒相似,时似耳;恒似是形,时似是神。”(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说的就是“形”似与“神”似的区别。两者在艺术表现上虽均不可少,但比较起来看,“神似”毕竟是更难达到,艺术境界和效果也更高一些。《世说新语·巧艺》引顾恺之的话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也说:“干维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将军画兽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

”说的就是以“神似”为上。苏轼更明确的把“神似”与“形似”加以对比,要求艺术家能超越“形似”而达到“神似”的境地。

他在《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诗》中有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又谓“传神之难在目”(《传神论》)。不过,苏轼及前人尚未明确用“神似”的说法来表达,多用“有神”、“传神”、“神妙”来称谓,至元代刘将孙始用“神似”一词,他说:“学古人如传神,有得其形者,有得其神者,即神似,虽形不酷似,犹似也。”(《肖达可文序》)

上一篇:求深务奇 下一篇:气充文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