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读不葺之诗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35:10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533页(660字)

句子长短不齐的

李清照《论词》说:“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意思说:晏、欧、苏的学问才气很大,写词很容易;但他们的词都是句子长短不齐的诗,还常与词的音律不协和。这里批评的“句读不葺之诗”,主要针对苏轼。苏轼常把散文议论写进诗,被称作“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又常把他诗的这种特点写进词,又被称作“以诗为词”。

李清照批评的“句读不葺之诗”,指的是“以诗为词”。

李清照的批评,错的一面是:从正统的“尊体派”看苏词,认为在词里发议论、不协音律,混淆了词和诗、文区别,忽视了词“别是一家”的特点,表现出观点的片面、狭隘和保守。实际上苏轼许多词发议论、讲道理,同时也能抒发开阔的胸怀,并冲破严守音律的陈规,扩大题材范围,开创豪放风格,象《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正是苏词的特色和成就。笼统地讥为“句读不葺之诗”,显然不对。

李清照批评的对的一面是:指出了苏词“以诗为词”的消极作用。苏轼也确实有些词过分地讲道理、发议论。他的《满庭芳》上片:“蜗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亿六千场。

……”不仅“以诗为词”,而且非文、非诗、非词。李清照讥评为“句读不葺之诗”,强调词的抒情特点,要求协音律,坚持“别是一家”,是正确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