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造物,悟得其妙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41:1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571页(743字)

意谓应写出神气活力,即要有神韵之意,而“造物”之求得则在于妙悟。

语出谢榛《四溟诗话》:“诗有造物,一句不工,则一篇不纯,是造物不完也。造物之妙,悟者得之,譬诸产一婴儿,形体虽具,不可无啼声也。

赵王枕易曰:‘全篇工致而不流动,则神气索然。’亦造物不完也。

”有“形体”还要有“啼声”,“工致”还要“流动”,只有前者,就是造物不完全,“造物不完”的诗则不是好诗。谢榛这一主张是从格调说出发又含有“性灵”、“神韵”的思想。

所谓求“形体”,求“工致”,是讲诗的格调,而求“啼声”,求“流动”、“神气”,则是要求表达作者的性情,追求诗的“神韵”。谢榛曾说:“作诗譬如江南诸郡造酒,皆以曲米为料,酿成则醇味各一,善饮者历历尝之曰,此南京酒也,此苏州酒也,此镇江酒也,此金华酒也。其美虽同,尝之各有甄别,做手不同故耳。”同是酒,但醇味不一,是说一家有一家之风格,各见其性情。

要求造物之完,要求诗的神气,就有此含意。诗如酒,也需有味,要“婉而有味”,这和诗要有“形体”,还要有“啼声”;要“工致”,又要“流动”;要“诗贵隽永”都是一致的。

这些大致就是“诗有造物之意”。

如何达到“诗有造物”的境界,如何才能求得诗的性情神韵,谢榛继承严羽的“妙悟”说主张必须“悟入”。

他说:“诗固有定体,人各有悟性,夫有一字之悟,一篇之悟,或由小以扩乎大,因着以入乎微,虽小大不同,至于浑化则一。”“阅书醒心,忽然有得”,即谓熟读前人佳篇,“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谢榛讲“悟入”,和严羽一样,都是指的熟参、熟读古文基础上的妙悟,是以释家的参禅来解诗,具有神秘色彩。强调主观参悟,忽视接触客观社会生活,是其持论之不足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