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本色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42:05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577页(697字)

指作文须直抒胸臆,不事雕琢,自然朴素,见出作者真面目。

唐顺之《又与洪方洲书》:“近来觉得文一事,只是直写胸臆,如谚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使后人读之,如真见其面目,瑜瑕俱不容掩,所谓本色,此为上乘文字。”在《苍茅鹿门知县第二书》一文中更作了详细论述。

他曾举二种人为文的情况作例证,说,“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番来复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

”进一步,他又举陶渊明与沈约二人为例来说明:“即如以诗为谕,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

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綑缚龌龊,满卷累牍,竞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

”强调本色,即强调作者的真面目,强调作文要真率自然,强调作家的人品,反对文饰雕琢,矫揉造作,这是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主张,这一主张反映了唐宋派对文学的个性化和通俗化的要求,是对苏轼的“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词达”说的继承,对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是有力的抨击,有其进步意义。但唐顺之的本色论的极端发展,有由崇尚本色而走向抹煞文学的艺术性,忽视文彩的严重不足。强调“瑜瑕俱不容掩”,而忽视文艺创作的提炼加工和润饰显然也是片面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