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则虚到底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47:2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610页(479字)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提出的关于“艺术真实”的原则。

他在《闲情偶寄》卷一《词曲部·审虚实》一节中,提出“传奇无实,大半寓言”的论点,然后说:“凡阅传奇而必考其事从何来,人居何地者,皆说梦之痴人,可以不答者也。然作者秉笔,又不宜尽作是观。

若纪目前之事,无所考究,则非特事迹可以幻生,并其人之姓名亦可以凭空捏造,是谓虚则虚到底也。”这里所说的“虚”,即指虚构、虚设。“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李渔认为虚构手法只限于描写现实题材的作品,而写“古事”,则应“实则实到底也”。这种主张未免失之凿实和片面。他反对那种“虚不似虚,实不成实”的作法,斥之为“词家之丑态也,切忌犯之”。

李渔的真正意图是说那些古人古事,“观者烂熟于胸中,欺之不得,罔之不能,所以必求可据”,“姓名事实,必须有本”。就是说,对那些通过故事、说唱、戏曲等形式已经为人们所熟习了的人和事,就要尊重传统看法,作者不应另加“幻设”。所以,李渔提出“虚则虚到底”和“实则实到底”的主张,是为了强调艺术风格的一致性,对指导创作是有积极意义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