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炼如不炼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50:5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631页(902字)

指艺术创作中自然和工力的辩证关系。

语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古乐府中至语,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词得此意,则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艺术创作上的人工雕饰美和自然美的关系是一个传统的理论问题,刘熙载非常重视自然美、本色美,他认为生香真色人难学,“品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文概》)“赋长于拟效,不如高在本色。”(《赋概》)他说的“本色”、“自然”,并非事物的自然形态,而是“幽中有隽,淡中有旨”(《概》),“明白如话,然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故足令人咀味”的艺术境界。(《诗概》)刘熙载认为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平淡、清新、质朴、隽永的本色美、自然美,都是经过人工雕饰锤炼后得到的,是作者“胸中具有炉锤,不是金银铜铁强令混合。”“西江名家好处在锻炼而归于自然。”“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于天籁。”经过了人为雕饰而若无雕饰,达到了一种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极炼如不炼”。

刘熙载结合具体诗词对“极炼如不炼”作了进一步阐发:“词中句与字,有似触着者,所谓极炼如不炼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着之句也;宋景文‘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触着之字也。”(《词曲概》)刘熙载认为,诗词创作中那些精妙词句的运用及其所描写的客观事物,看上去似乎是作者偶然的不经意之笔,实则是“极炼如不炼”,其中包含着作者的惨淡经营、锤炼加工。晏词的属对工巧和自然流畅的艺术特色,正是经过熔炼而后成的;宋祁词“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如果没有锤炼推敲之工力,也是不可能的。

艺术创作中自然与工力的关系问题,向来是理论家、作家们所注意的。宋葛立方说:”作诗贵雕琢,又畏斧凿痕,贵破的,又畏黏皮骨,此所以为难。

”(《韵语阳秋》)可见,艺术上的“极炼如不炼”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清代浙西词派重工力而忽视自然,常州词派重意境而轻空灵,刘熙载从理论上把自然与工力统一起来,这就纠正了浙、常二派的偏向,这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