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浸、刺、提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51:37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637页(1027字)

指小说具有的艺术感染力。

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一文中提出了这一观点并作了详论。“熏”指小说具有熏染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熏也者,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梁启超认为这种作用不是突发的,而是逐渐的,不知不觉的:“人之读一小说也,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为之摇飏,而神经为之营注。”于是,积日累月,“小说之境界,遂入其灵台而据之,成为一特别之原质之种子”,从而不知不觉受到影响与感染。“浸”指小说具有一种持久的化入力量:“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者也。”就是说,人们在读小说时,往往被小说的情感所化,“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长久地沉浸于小说之情感之中,“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有余怒,何也?浸之力使然也。”浸之力,就象“酒”,“作十日饮,则作百日醉。”“刺”指小说具有强烈的移情作用,能引起人的感情的急剧变化:“刺也者,刺激之义也”“刺之力,在使感受者骤觉”。使人于“一刹那顷,忽起异感而不能自制者也。”就是说在阅读小说时,读者的感情会随书中的人物感情而变化而波动。如“我本蔼然和也”,但读“林冲雪天三限”或“武松飞云浦一厄”,就会“忽然发指”;“我本愉然乐也”,但读“晴雯出大观园,黛玉死潇湘馆”,就会“忽然流泪”,“若是者,皆所谓刺激也。大抵脑筋愈敏之人,则其受刺激力也愈速且剧。

”“提”是指小说具有移人作用,使读者和书中主人公合而为一,达到忘我境界,完全进入角色:“凡读小说者,必常若自化其身焉,入于书中,而为其书之主人翁。”“既化其身入于书中矣,则当其读此书时,此身已非我有,截然去此界以入于彼界。”梁氏所说这四种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不是截然分开的,不是毫无关联,而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组成一个“支配人道”的完整过程。总括来说是从两个不同侧面来分析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即从内外两种力来进行分析,梁氏认为“熏”、“浸”、“刺”属于外力,“是自外而灌之使入”,“提”则是内力,是“自内而脱之使出”。

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正是这两种内外力互相作用、互相融合之结果。其中,梁氏又认为“提”是关键,是“佛法之最上乘”,“度世之不二法门”。

这种内力是怎样产生的呢?主要来自于小说的艺术形象。因为,归根结底是小说的艺术形象使小说具有艺术感染力。

艺术形象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也是产生艺术感染力的决定因素。梁氏这些分析是颇为细致,符合小说艺术特点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