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心理学人物辞典

曾参

书籍:心理学人物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1:05:54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天津人民出版社《心理学人物辞典》第6页(707字)

【生卒】:公元前505—约前420

【介绍】:

字子舆,春秋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

孔子学生。生于周敬王十五年,卒于周威王6年前后。

《大戴礼记》中记载有他的言行,相传《大学》系他所着。

曾参与孟子一样,是主张人性善的。

如说:“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乎身。”朱熹注:“好善而恶恶,人之性也。”他又主张正心、诚意,并把二者列在八个条目之首。如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这也表明他是以性善论为出发点。

关于认识。曾参明确地提出了“格物致知”的命题,对后世影响很大。

据朱熹解释:“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他的所谓格物,就是荀子所说的“假于物”。其基本思想是,一个人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向外物去探求。

关于注意。他指出,“心不在焉,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说明注意集中的必要性;如果注意分散,即所谓“心不在焉”,就不会有所知。

曾参认为,人的认识常常会为情感所蒙蔽,亦即人的情感往往会使自己的认识发生偏颇。

如他说:“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好者,天下鲜矣。

”他非常强调情感的消极作用,认为“身(当作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上一篇:孔丘 下一篇:心理学人物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