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心理学人物辞典

孔伋

书籍:心理学人物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1:06:13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天津人民出版社《心理学人物辞典》第9页(770字)

【生卒】:公元前493—约前406

【介绍】: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

字子思、孔子之孙。相传曾受业于曾子。他把儒家的道德观念“诚”说成是世界的本源,以“中庸”为其学说的核心。生于周敬王二十七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年前后。相传《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等,是他的着作。

孔伋给性提出的命题是:“天命之谓性”。

性有两个方面:一为物性,一为人性。物性就是万物的自然本性,由“自然的天”所赋予;而人性则不仅有其自然性的一面,也有其社会性的一面,由“人伦的天”所赋予。这样,他便把天命和人性合二为一,赋予了人性问题以唯心先验论的色彩。

他认为,人性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处。

所以他又提出:“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循着人性自我发展的规律去尽量发挥人性(即所谓“尽人之性”)。

孔伋从“中庸”观出发,在情方面提出的命题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两句话据朱熹解释:“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

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这一情感中和说,对后世影响颇大。

孔伋很重视学习,认为“好学近乎知”。他在孔子论述学习问题的基础上,把学习过程加以系统化,分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阶段或步骤。他勉励人们在学习中,必须给自己提出“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严格要求,必须具有“弗能(知、得、明)弗措”的决心和勇气。

这样,才能通过学习,达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境地。此外,孔伋也提倡笃志好学、好问好察、执其两端、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等学习方法。

上一篇:孙武 下一篇:心理学人物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