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心理学人物辞典

王充

书籍:心理学人物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1:08:49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天津人民出版社《心理学人物辞典》第34页(1642字)

【生卒】:27—95

【介绍】:

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思想家、心理学思想家。

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和帝永元中病殁子家中,终年七十岁左右。

王充的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唯物的。形神观:他明确地提出了“形朽神亡”的论断。

认为人和其它万物一样,都是自然界的气自然而然产生的;而人的心理则也并非神秘莫测,它乃是形体的产物,并随着形体的腐朽而消亡,即所谓“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论衡·论死》)。心物观:他已认识到,形体产生心理不是直接的,还必须有气作为中介,从而提出了“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语增》)的命题。

王充的认识心理学思想也是唯物的。感知:他提出了“如无所闻,则无所状”的论断,肯定人的感知器官必须与外界相接触才能产生感知。

他非常重视感知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圣贤不能性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实知》)他明确地指出了感知与活动的关系,肯定“足行迹殊,敬所见之物异”(《别通》),禹、益“无远不至”,故“见物博”(同上)。他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涉及到了感知的某些规律,并对古老的太阳错觉问题进行了探讨。思维:他认为感知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须利用“心”来“思谋”,以便“案兆察迹,推原事类”,“揆端推类,原始见终,从闾巷论朝堂,由昭昭察冥冥。

”(《实知》)他还主张把感知与思维结合起来,即在认识活动中,既要“信闻见于外”,又要“誈订于内”;既要“用耳目论”,又要“以心意议”。(参见《薄葬》)注意:他很强调注意的集中性,指出一个人不能同时做两件事,看两样东西,思考两个问题;否则,“方员画不俱成,左右视不并见,人材有两为,不能成一。”(《书解》)

王充对情欲问题的见解颇有价值。关于情:他看到了情感与需要的关系,肯定“凡人之有喜怒也,有求得与不得,得则喜,不得则怒。”(《祭意》)他也看到了情感的巨大作用,指出人遇“水火之难”而“惶惑恐惧”时,其体力功能会大大增加,“素举一石者倍举二石”(《儒增》)。关于欲:他认为人的生理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也看到了人的社会欲望,并认为不论其善(如“推让之心”)或恶(如“争夺之心”)都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习染的结果。他对待情欲的总的倾向为,情欲总是坏的、恶的,必须“禁情割欲,勉厉为善”(《本性》)。

在智能心理思想方面,王充把智与能看作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

认为二者都与“才”(亦作“材”,犹今之素质)有关,都是在才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所以称智为才智(材智),称能为才能(材能)。

他在这方面的典型言论是:“夫贤者才能未必高也而心明,智力未必多而举是。”(《定贤》)这里智与能显然是平列并举的。

他还把“智能之士”与“人才”联系起来,即认为人才就是智能之士,也就是具有一定智能水平的人。他既反对先知,也反对生知,认为无论什么人,即使是智能早熟者,也必须“有所问受”、“弄笔墨”、“受纳人言”、“多闻见”,才能获得知识,发展智能。

王充在总结以往历史上的人性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有善有恶论。他认为,上人生来性善,下人生来性恶,中人生来无善无恶。

这实质上也是一种“性三品”论。在他看来,生来极善或极恶的圣人或下人,其性是“不能复移异”的;但中人通过后天习染所获得的善或恶,不仅可以转变,而且需要转变,并肯定环境与教育在转变中人的善或恶之性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王充的着述颇多,但留传下来的仅有《论衡》三十卷。其中《论死》、《本性》、《率性》、《实知》、《知定》、《说日》、《别通》诸篇的心理学思想相当丰富。

上一篇:桓谭 下一篇:心理学人物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