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心理学人物辞典

张载

书籍:心理学人物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1:12:31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天津人民出版社《心理学人物辞典》第64页(1453字)

【生卒】:1020—1077

【介绍】:

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思想家

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当时学者称为横渠先生。年青时曾学兵习武,欲结客收复洮西失地。任过崇文院校书等职。他是宋明理学的一位奠基者,是关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体系的总倾向是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气的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是他的思想体系中也蕴藏有不少唯心主义的东西。

前者得到了明清唯物主义者王廷相、王夫之、戴震等的继承和发展,后者得到了宋明理学中的唯心主义者朱熹的肯定和发扬。

在心身观方面,张载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灵魂不死”的观点,认为魂或魄乃是气的散或聚,魂是“生而不离,死而游散”的气;魄是“聚成形质,死而不散”的气,这实际是一种心身同源于气的二元论,而不是身产生心的一元论。

在心物观方面,他提出了“人本无心,因物为心”(《语录下》)的光辉命题,认为物是客观存在的,心必须感外物而后生,不是心产生物,而是物引起心:“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语录上》)他还进一步说明了人们各种活动的丰富多采和处世环境的千差万别,决定了人们心理差异的客观存在:“心所以万殊者,感外物为不一也”(《正蒙·太和篇》)。在人性论方面,他把人性分为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同上书,《诚明篇》)他认为气质之性是与生俱来、自然生成的,人所禀的气质之性有偏正之不同,所以有善与不善的区别。

天地之性则与之相反,它在气聚而成形之前就存于天地之间,“天本参和不偏”,故天地之性“无不善”。人在成形之日虽然也禀受了这种真正的人性,但由于它受到气质之性的蒙蔽和干扰,在人的身上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与充分的发展,所以人人必须“善反”,复归于天地之性。在认识心理方面,他把统一的知分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

见闻之知是由耳目等感受器在外物的影响下产生的:“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同上书,《大心篇》);见闻之知的种类不仅包括形(触觉)、声(听觉)、臭(嗅觉)、味(味觉)等,还包括温凉(温度觉)和动静(动觉和平衡觉);(同上书,《动物篇》)见闻之知“不足以尽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仍是必要的、有用的,“要他便合得内外之道,若不闻不见又何验?”(《语录上》)德性之知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超经验知识,它“不萌于见闻”,而主要靠道德修养;它的目的和作用在于尽心、穷理、尽物,以补见闻之知的不足。

在学习心理方面,他强调“学以变化气质”、“学者学所以为人”。他认为奖赏较惩罚在学习中作用更大。

他举例说,如果你不想到堂屋,就要在它到堂屋时扑挞它。如果你既扑挞,又给狗吃食物,“则使孰适从,虽日挞而求其不升堂,不可得也。”(《学大原下》)他认为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一)志向——“有志于学者,都更不论气之美恶,只看志如何。”(《语录中》)(二)兴趣——“学者不论天资美恶,亦不在勤苦,但观其趣向着心处如何。”(《学大原下》)(三)恒心——“今人为学如登山麓,方其迤逦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峻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同上)

张载的着作主要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和《语录》等,后人把这些辑成《张子全书》。

1978年中华书局又编校《张载集》出版。他的心理学思想就散见于这些着作之中。

上一篇:王安石 下一篇:心理学人物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