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心理学人物辞典

叶适

书籍:心理学人物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1:13:23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天津人民出版社《心理学人物辞典》第76页(1200字)

【生卒】:1150—1223

【介绍】: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

字正则,号水心,浙江永嘉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卒于宁宗嘉定十六年。

叶适从唯物一元论出发,认为人“自为物”,无论其内部的肝胆肺脏,外部的耳目手足都是物质的;指出人对物“不可以须臾离”,即人不能离开客观事物而主观地“以己用”;肯定人的知、情等心理现象都是“物至而应”的结果,人只有“通于物”才能取得知识;人必须“喜为物喜,怒为物怒,哀为物哀,乐为物乐”,如果“一息而物不至,则喜怒哀乐几若是而不自用”。在人性论方面,他不仅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赞成荀子的性恶论;并明确表示:二者“皆切物理,皆关世故,未易重轻”。

在他看来,从人性的先天看,它是善的,从人性的后天看,它可能会成为恶的。知道人性本是善的,就会自觉地不去为恶;知道人性可能变恶,就会自觉地去修养善性。可见叶适的人性论思想,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而是可善可恶论,即先天的自然本性为善,后天的社会本性可善可恶。

叶适对知、情、志的看法颇有值得借鉴之处。

关于知,他反对“贱耳目”而“专以心性为宗主”的观点,强调耳目与心官“内外交相成”的作用。在他看来,耳目之官的感知是从外向内的过程,而心之官的思虑则是由内向外的过程,只有感知与思虑的共同交互作用,才会形成全面的认识。

关于情,他竭力反对道学家的天理人欲之辩,而肯定人的情欲的合理性。他认为情欲不过是人的耳目口鼻四肢等肉体器官所产生的物质欲望,是人所不能没有的;但也必须用“礼”和“伪”来加以约束,以便使情欲不致于违背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

关于志,他认为“人莫不有志”,但各自的志是会有所不同的;他以“的”喻“志”,说明志乃是各人所向往的目标,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具有主导的作用:“志者,人之主也,如射之的也”(《学习记言序目》卷十三)。

在学习心理方面,叶适提出的“学则内外交相明”的命题是颇值得注意的。意即学习乃是由外到内和由内到外相互结合而明事理的过程。

所谓由外到内,就是通过外在事物对感知的影响去获得知识;所谓由内到外,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内在的思维去探索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总之,学习的过程就是感知与思维相互结合的过程。关于学习的原则和方法,他虽未提出超越我国传统的新东西,但却比较系统而明确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归纳言之,主要有六:学贵“立的”,学贵“统绪”,学思结合,学贵积累,学贵勤勉,学贵择友。

叶适的着作主要为:《水心文集》、《水心别集》、《学习记言序目》(亦称《学习记言》),近人将前二书编为《叶适集》,196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后者也于197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上一篇:陈亮 下一篇:心理学人物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