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心理学人物辞典

章炳麟

书籍:心理学人物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0 15:14:38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天津人民出版社《心理学人物辞典》第114页(1459字)

【生卒】:1869—1936

【介绍】: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

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字枚叔,别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早年加入康有为发起的“强学会”和《时务报》的编务撰述。

戊戌政变后在日本与孙中山结识,回国后积极宣传革命,“七被追捕,三入牢狱”,晚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转入资产阶级右翼,思想体系也从唯物主义转入主观唯心主义。

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苏州。

章炳麟认为,人的形体是由“精气”这样的物质元素组成的,人的心理现象是它的属性,但不是“精气”自身(“智虑非气也”)。心理活动是人与外物的交感而产生的:“感有交错,以成智虑”,精神和形体的关系,如同水波与水的关系一样,人死即智虑消失如同水平波息。

(《原教下》)他吸收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成果,认为人类及其心理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是有机体适应环境和遗传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中,也遵循生物器官的“用进废退”原则,如人的智力不能发挥作用,就会退化到豦蜼(猿)的水平:“故人之怠用其智力者,萎废而为豦蜼。人迫之使入于幽谷,夭阏天明,令其官骸不得用其智力者,亦萎废而为豦蜼。”(《原变》)据此,他驳斥了康有为“中国民智未开”的谬论,提出“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的主张。(《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他的哲学名着《訄书》中的《公言》篇可以说是专论感知心理的文献。

他首先肯定事物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声音、味道等是不依赖于人的眼、耳、舌等器官而存在的。一般来说人们对于相同的对象可以得到相同的感觉(“是以人类为公者也”),但如果感觉器官有问题,就会产生错觉:“以目之眚者,视火而有青炎,因是以为火之色不恒。其悖矣”(《公言》)。

其次,他谈到了生物和人的感觉的适应性,如“大始生,卵割于海水,久渍而不知其咸。”(同上)人天天吃酸食,也会逐渐适应而不感其酸,但再吃更酸的东西,仍会产生酸的感觉。这实际已涉及到感觉阈限相对性的问题。

再次,他认为感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声一秒之动,下至于十六,高至于三万八千,而听不逮。日赤之余炎,电赤之余炎,光力万然蒸,而视不逮。

”(同上)这就要诉诸于理性思维(“大共名”)了。在欲望问题上,他认为人类的欲望在数量和质量上远非动物可比,如“鱼亦期于得水而止,鸟亦期于得木而止”,人类则“由饱暖妃匹而思土地,由土地而思钱帛,由钱帛而思高官厚禄”(《俱分进化论》)。而且,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可以忍辱负重,以今日之苦痛为代价,换取明日之快乐:“求土地者、求钱帛者、求高官厚禄者,非直奔走喘息、面目黎黑而已,非含垢忍辱则不可得。”(同上)他认为人们的“幽灵崇拜”心理也与人们的欲望有关,这是由于他们对自己追求的对象昼夜思念所产生的幻觉,以为有一个神怪驱使自己的形体。(《原教下》)章炳麟晚期的心理学思想也由早期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这主要表现在他用佛教唯识宗的观点诠释人的心理,如认为心理的源泉不是客观事物,而是先天的“阿赖耶识”:“种子识者,即阿赖耶。凡起心时,皆是意识,而非阿赖耶识。

然此意识要有种子,若无种子,当意识不起时,识已断灭,后时何能再起?”(《建立宗教论》)

章炳麟的着作很多,均收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中。其中早期的《訄书》和晚期的《俱分进化论》较多涉及到心理学问题。

上一篇:蔡元培 下一篇:心理学人物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