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文学

书籍: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1 00:11:5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第109页(667字)

法国当代文学思潮之一。

存在主义哲学于19世纪上半叶由丹麦基督教哲学家克尔凯郭尔首先提出,于20世纪初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正式创立。后经法国哲学家、作家让保罗·萨特承袭、加工,创立了无神论存在主义,又称萨特存在主义。

萨特的哲学着作《存在与虚无》(1943年),是其纲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年)是另一篇重要宣言。这一哲学宣称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即“自我”先于“本质”,“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宣扬由于人的“主观性”的存在,必然导致相互伤害,即“他人就是地狱”;宣布上帝并不存在,世界没有理性;主张“自我选择”,由此创造自己,确证“自我”;反对顺从主义,要求确立新的人道主义。萨特把他的哲学思想运用到文学中,创立了无神论存在主义文学流派。他们的作品描绘世界和人生现实的荒诞性,否定理性至上的乐观精神;剖析人的忧虑和绝望的感情,但要求人们必须有为了光明合理的生活而斗争的勇气。萨特的长篇小说《恶心》、加缪的《局外人》描绘了令人厌恶的荒诞世界,人们成了忧虑的、彷徨无主的“多余人”。萨特的《恭顺的妓女》,则既谴责了种族主义的罪恶行为,又对被损害的黑人寄予了同情,表现了“绝望者的希望”。此外,他们的作品中也表现了道德与行动、目的与手段、生存自由与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后达到“自我”本质的实现。代表作家除萨特,加谬外,还有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等,此外还有一批所谓存在主义的边缘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在法国战后影响深远,并及于欧美和东方一些国家。六十年代起,其势头渐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