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

书籍: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1 00:32:3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第185页(476字)

中国古代文论常用的一个概念,是对古代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

始于汉末、广泛流行于魏晋的“风骨”,是用来品评人物的概念,主要指人的精神风度方面的特点。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始用“风骨”论画;又有人用“风骨”品评书法。刘勰《文心雕》有专篇论风骨。但如何理解他所说“风骨”的含义,众说纷纭,至今无定论。一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风”就是要求作品有情志,有感动人的力量,写得鲜明爽朗而有生气,这是对文的内容的要求;“骨”就是要求有情志的作品写得文辞精炼,辞义相称,有条理,挺拔有余,这是对言辞的要求。合而言之,就是富有神采,遒劲有力。

这是“风骨”的基本特征。另一说则认为:“骨”即文意,“风”即文辞。前者指情感与思想,是文学创作的骨干;后者是表达,靠文章的气势,即“文气”。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风骨”与“气”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形成了作品的风格。而所谓“风骨”,就是指一种鲜明、生动、凝炼、雄健有力的风格。刘勰的风骨说是对建安文学的科学总结,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上一篇:风格 下一篇:风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