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音韵学辞典

音学十书

书籍:音韵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2 16:35:43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湖南出版社《音韵学辞典》第262页(2263字)

音韵学独撰丛书。

清江有诰撰。江氏读清顾炎武《音学五书》,江永《古韵标准》、《四声切韵表》,认为江永虽然能补顾氏之失,但其古韵分部仍有缺点,于是根据江永的古韵13部,分幽侯为二,支脂之为三,又于脂部中分出祭部,析真文为二。后得见清段玉裁《六书音均表》,二人意见多相合,增强自信心,于是分古韵为20部。

最后见到清孔广森《声类》析东冬为二,又采取其说,改冬部为中部,分古韵为21部,于是着《音学十书》,阐明自己的观点。

书总目有《诗经韵读》、《群经韵读》、《楚辞韵读附宋赋韵读》、《先秦韵读》、《廿一部谐声表》、《入声表》、《唐韵四声正》,另有《汉魏韵读》、《廿一部韵谱附通韵谱合韵谱借韵谱》、《四声韵谱》3种未刻。书前有《书》、《古韵廿一部总目》、《古韵凡例》、《古韵总论》。书后附《等韵丛说》,另有《说文汇声》、《说文质疑》、《系传订讹》、《音学辨讹》未刻。《书》为江有诰与段玉裁、王念孙讨论古韵的来往书札。《古韵廿一部总目》列古韵之、幽、宵、侯、、歌、支、脂、祭、元、文、真、耕、阳、东、中、蒸、侵、谈、叶、缉21部部目,每部下注以《广韵》对应的韵目,离析今韵以合古韵,并与顾炎武、江永、段玉裁3家古韵分部进行对比。《古韵凡例》分析前人古韵研究的长短,阐述自己古韵分部的主要观点,交待全书体例。

《古韵总论》杂论《诗经》韵例、古韵归字、谐声偏旁归部、合韵通韵,纠正前人古韵研究的错失。《诗经韵读》4卷,抄录《诗经》全文,每一韵段后注明古韵部,入韵字外加圈作标识,隔句换韵的字外加方框作标识。

作者认为古音与今音读音不同的字,仿明陈第《毛诗古音考》注以直音,无相当的字,则注以反切。异部通谐,江有诰据韵部远近分为3类,邻部通谐为通韵,隔一部通谐为合韵,隔几部通谐为借韵。

凡通韵、合韵、借韵都在韵段之末注明,并指出通谐的原因。《群经韵读》1卷,录《易经》、《书经》、《仪礼》、《考工记》、《礼记》、《左传》、《论语》、《孟子》、《尔雅》韵语。

《楚辞韵读》1卷,录《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渔父》、《卜居》、《九辩》、《招魂》、《大招》韵语,并附录宋玉赋9篇的韵语。《先秦韵读》2卷,录先秦《国语》、《山海经》、《战国策》、诸子等24种古籍及秦刻石铭文的韵语。

这3种韵读体例基本与《诗经韵读》相同,但古今音异之字只在首见时注音,以免繁琐,再在书末附录《古音总释》,将同一韵部的字汇集注音。《廿一部谐声表》1卷,仿段玉裁《十七部谐声表》而作,按古韵21部汇列谐声偏旁。

声符归部以古韵为主,古韵未出现的声符,则据汉韵及《说文》,二者俱无可考,则据《广韵》韵部。声符下注明《广韵》反切,古今异读的字,在《广韵》反切下加注古某某切,《广韵》同部而古韵不同部的,则在《广韵》反切下加注改某某切。

声符只录直接得声者,以下辗转孳生的字则录于《谐声谱》。《入声表》1卷,卷首有凡例,叙述制表宗旨。

江有诰认为顾炎武《古音表》虽然能据古韵,以入声配阴声,但分配多不当之处,江永虽然能据谐声偏旁分配入声,但仍然拘于今音,以入声兼配阴阳。于是以江永入声分配为基础,择善而从,根据平上去各部相承的入声字的偏旁谐声,参证《诗经》押韵与平上去三声合用的情况,决定入声的分配,而按照顾炎武的观点,彻底破除今韵四声相承的格局,以入声分配阴声。凡例中一一讨论了中古入声各韵在上古音中的分配归属。入声表按之、幽、宵、侯、鱼、支、脂、祭的次序列表,每部少至4表,多至8、9表不等。

每表表头标明中古阴声韵和入声韵韵目、等次开合,横列宋人36字母,表中按平上去入四声次序填字,照二、照三组字并列表中。表中字采自《广韵》,《广韵》无者不录,《广韵》有而与古韵不合者也不录。

录字选取平上去入四声谐声偏旁相承的,用以表现入声分配的根据。《唐韵四声正》1卷,卷首载江有诰与王念孙来往书信,讨论古音四声问题。

江有诰原认为古无四声,后反复研究,始知古人实有四声,但古四声与今韵不同,于是仿顾炎武《唐韵正》体例,撰成此书,专门纠正《广韵》四声之误。全书按《广韵》韵目次第列字,字下注明《广韵》反切以及上古声调,或与中古声调不同,或有几个声调而与中古不同,然后列举先秦两汉韵文作为证据。附录《等韵丛说》主要讨论36字母的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因缺乏描写工具,又受自己方音影响,所议含混,问题不少。《音学十书》体例完善,韵读提供古韵分部的证据,而以《诗经》为主,谐声表从谐声偏旁提供归部的依据,入声表讨论入声分配,《唐韵四声正》讨论上古声调,未刻韵谱,则讨论异部通谐问题,为韵部之间关系远近的确定提供证据,全书构成一个完备的整体。

同时江有诰又精字母呼等,以等韵学原理分析古韵,考古审音兼重,在古音学上创见很多。在古韵分部方面,在段氏17部基础上,从脂部中分出祭部,自今韵侵覃九韵中将叶部、缉部独立,从孔广森之说东中分部,又以烛与屋觉之半配为侯部入声,在古韵学上都成定论,但将质术合为脂部入声不合古韵,后人多不遵从。

书中入声分配,破除今韵部分,根据谐声偏旁和《诗经》谐韵离析《广韵》入声,为古韵入声分配确立客观标准,又使古今音变,诸部离合分配的规律剖分缕析,解决了前人入声研究的困难问题。古韵廿一部排列次序,始之终缉,根据段玉裁17部次第以音近排列为宗旨,以古韵部通转联系为标准,而比段玉裁始之终歌的次序更合音理,所以后世多遵从之。

书有嘉庆原刊本,咸丰重刻本,较容易见到的是渭南严式诲《音韵学丛书》1931、1934年刊本。

上一篇:音学五书 下一篇:音韵学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