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读书大辞典

唐弢论书话的散文因素

书籍:中国读书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2 13:41:5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读书大辞典》第222页(865字)

唐弢的书话久已脍炙人口,并对当代的书话作家如香港林真(李国柱)和克亮(黄俊东)、西安梁永(钟朋)和高信、南京秋禾(徐雁)、苏州王稼句等发生了有益而深刻的影响,更受到读书界的喜爱。

唐氏曾表示:“中国古代有以评论为主的话、词话、曲话;也有以文献为主,专谈藏家与版本的,如《书林清话》。《书话》(专指北京出版社1962年版——引者注)综合了上面这些特点,本来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不过我目前还是着眼在‘书’的本身上,偏重知识。

因此材料的记录多于内容的评论,掌故的追忆多于作品的介绍。”(《书话》序)并自述:“我写《书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藏书家题跋一类的文体”,“我的书话比较接近于加在古书后边的题跋”,认为书话文章的长短可以不拘一格,视内容而定,但“题跋式的散文的特点,却大可提倡”(《晦庵书话》序)。至于写法,“我曾竭力想把每段书话写成一篇独立的散文:有时是随笔,有时是札记,有时又带着一点絮语式的抒情。通过《书话》,我曾尝试过怎样从浩如烟海的材料里捕捉使人感到兴趣的东西,也曾尝试过怎样将头绪纷繁的事实用简练的几笔表达出来”(《书话》序)。

他认为:“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这样,我以为书话虽然含有资料的作用,光有资料却不等于书话。

我对那种将所有材料不加选择地塞满一篇的所谓‘书话’以及将书话写成纯粹是资料的倾向,曾经表示过我的保留和怀疑”,并指出:“现在,书话和书话一类的文字多了起来,这是好现象。至于写法,乐水乐山,见仁见智,本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我又觉得,争鸣和齐放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在整个过程中,关键在于使某一形式的特点更鲜明,更突出,更成熟,使特点本身从枯燥、单调逐渐地走向新鲜、活泼和多样,而不是要冲淡它、调和它,使它淹没于混沌汗漫之中,落得一个模模糊糊的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书话又自有其自身的特点,应当根据这个特点去进行不断的探索与追求。” 参见 唐弢读书 晦庵书话 晦庵序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