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社团辞典1919-1949》第168页(1302字)

简称“解放行动委员会”。爱国抗日民主政党。1935年11月10日在九大埔道成立。由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发起并在其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上改名而成。该会《临时行动纲领》主张,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团结全国,对日宣战,实行反帝反日的民族革命和土地革命,建立抗日的联合战线。中央机关设在香港跑地。以黄琪翔任总书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领导机构,下设组织、宣传、财务、总务和监察委员会,并分别在北平、上海、广州建立华北、华东、华南三个大区机构和在日本建立东京支部。该会成立后,即印发了《告同志书》,并连续两次公开发表《组织反日阵线提议的宣言》,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各大区机构在青年、工人、农民和爱国军人中开展活动,成立了各种学生救亡组织和工人、农民组织,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作准备。1937年6月,发出《致全国各界领袖书》,催促国民党当局“早定国是,予人民以共同努力之具体救亡方针”。抗日战争一爆发,该会组织活动随之转入战时状态。在华北成立“华北青年抗日会”、“中华抗日同盟会”和“抗日游击纵队”等抗日组织,开展抗日工作;在华东,直接参与“八一三”淞沪抗战并在安徽潜山成立“游击第一支队”和在桐城建立“皖中人民抗日义勇军”,进行抗日保家;在华南,开办农民夜校,成立“乡村抗敌工作服务团”,建立“民众抗日游击队”,开展游击活动。1938年3月1日,在汉口召开第三次全国干部会议,发表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主张》,提出实行民主政治,改善民主生活,团结全国人民,坚持长期抗战。旋将中央机关迁至汉口华中里62号。1941年发起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积极开展反独裁、内战,争取和平民主的爱国运动。1946年11月,联合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抵制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重要成员有黄琪翔、章伯钧、彭泽湘、彭泽民、丘哲、郭冠杰、张云川、李士豪、李伯球、杨逸棠、王一帆、何世昆等。初期编印过《政治通讯》和《工作通讯》等油印刊物,并在华北区创办《草原》、《妇女知识》、《大学文艺》等月刊;在华东创办《铁拳》期刊;在华南创办《南方青年》、《南针》等,进行抗日宣传。抗战爆发后,又在华南出版《抗日青年》、《抗战农村》、《抗战妇女》、《抗战华侨》等刊物,鼓动抗日。1938年2月在武汉创办《抗战行动》旬刊,以“发挥纯正的民意,抒陈有利于民族国家的政见。”4月,创中央机关报《前进日报》,宣传抗战与民主,强调“要民主才能团结,要团结才能胜利”。为迎接抗战最后胜利,1945年2月创办了《中华论坛》半月刊,旨在“站在人民的地位,为民族民主革命双重任务的彻底完成,为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伟大前途,努力尽责。”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3月1日在香港创办《人民报》,立意“站在中国农工平民之立场,为彻底完成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为实现民主政治及争取社会主义前途而奋斗。”该会放弃对中国共产党的批评,开始同中共合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47年2月3日,在上海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干部会议,决定将该会更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