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图书大辞典:1949-1992第1册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第251页(720字)

滕守克着。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版。23万字。站在现代哲学角度,对老子庄子的怀疑论思想作了重新审视、检查和解释,得出中国文化之根是道家儒家的怀疑、批判与嘲弄的结论。并总结出正是这种中国怀疑论思想,导致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发展历程以及现代西方美学和艺术的裂变。认为,在众多说法中,把儒道互补作为中国文化之根的看法虽然很全面,但是“互补”这个字眼极易引起误会,因为在文化的基本含义上儒道有着严重的分歧,道家把生活的美好过程看作是人类的最终目的,而儒家只不过看作是达到另一种更具体的目的的手段,这种不言利而得更大利的作法在精神领域则发展成虚伪功利性的“极强仁义精神”,儒家这种实质是反文化的思想迎合了人性的弱点,最后发展到“以错为对”的黑白颠倒状态。针对这种严重的异化趋势,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彻底的怀疑主义原则,认为越是对那些权威的、无比确定的和不容置疑的东西大胆怀疑,人就越能接近“道”的自然境界。这种“无为而为”,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的“为”,世界上没有最终不变的、凝固的和一劳永逸的东西,一切东西都在随时解体和重新组合。通过这种不断的批评运动和锲而不舍的“反”的精神,人的视角时时改变,人的经验时时更新和丰富,伴之一种无法言传的精神愉悦。指出,老庄这种思想创造并发展成为中国的怀疑论传统,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生成的重要原因。而同东方文化迥异的西方传统美学和艺术发展到19世纪,摹仿和再现遭抛弃,一跃走向表现和抽象,其“非功利的功利”的艺术观也正是老庄“无为而为”世界观的翻版,其许多重要的艺术观点基本上没有脱出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原则,并成为西方美学和艺术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