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恺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民国人物大辞典下》第2137页(1052字)

【生卒】:1894—1949

【介绍】:

原名杨洵,字道融,四川营山人,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生。

毕业于顺庆联中。1916年,与石琼先赴上海,后又赴北京,考入私立法文专修班。1919年3月,第一批乘日轮“因蟠丸”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先在里昂做苦工,后到三德涧入製造火车头史乃德工厂作工。一年后,又和石琼等转到夫东威铁厂做工。1922年6月,赵世炎等在巴黎西郊成立中国少年共産党。翌年2月,更名为中国共産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未几,杨转为正式党员。

1925年3月,回上海。不久,回重庆与吴玉章等筹办私立中法学校。1925年9月,私立中法学校正式开学,吴任校长,杨任训育主任;同年,中国共産党重庆地方委员会成立,任教育委员,分管教育宣传工作。1926年1月,回家乡,筹建中共营山县支部工作;2月,支部正式成立。

期间,又与陈同生、郭金阶等筹资在骆市乡兴办私立鳌山模範学校、农民夜校、农民协会。1927年春,北伐军攻佔南京,英美等国于3月24日停泊在下关的军舰炮轰南京城;3月31日,在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领导下,在打枪坝召开市民大会,抗议英美帝国主义炮轰南京的暴行,遭到四川军阀的镇压,酿成“三三一”惨案。为免遭逮捕,中共四川党组织安排杨到湖北第二中学教书。未几,与夫人危淑元同赴上海,担任由泰东书局、世界书局等机构党员组织之文化支部书记,受上海沪东区委领导。1929年,筹办辛垦书店,计划出版进步书籍;年底,回国立成都大学任教。1930年10月,广汉起义后,因避捕重返上海,在海宁路创办辛垦书店,自任经理;同时,又潜心翻译出版西欧哲学名着。

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上海赴南京;11月,回四川成都担任协进中学教务长。1940年春,辞教务长职。

未几,任《华西日报》主笔。《华西日报》改组后,被迫离开。1944年,积极协助张澜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为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四川省支部宣传部长。1946年,受中共四川省委指示,参加由漆鲁、李相符、田一平组成的文化工作小组,负责成都地区文化界的统战工作;同年春,筹办《民衆时报》,任总经理兼主笔,未到三个月,《民衆时报》被勒令停刊。

不久,又先后创办《青年园地》和《时代文潮》。1947年6月2日,被捕。

1949年12月7日,被杀害于成都西十二桥。年55岁。译有《自然之体系》(荷尔巴赫着)、《认识源论》(恭第纳克着)、《精神论》(赫尔维修着)、《哲学思想》(赫拉克里特着)、《哲学原理》(德尼斯·第德诸着)等。

上一篇:杨作芝 下一篇:杨伯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