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民国人物大辞典上》第833页(777字)
【生卒】:1904—1955
【介绍】:
女,早年作徽音,又名宝宝、徽徽,福建闽侯人,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生。童年,随家迁居北京,后爱好绘画、雕刻、戏剧。1920年,随父赴英国,在伦敦读中学两年。1921年初,结识徐志摩;10月归国。1923年,赴美国留学,入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1927年夏毕业,获学士学位。后转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贝克教授之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国外学习舞美之学生。1928年3月,在加拿大与梁思成结婚;8月,离欧返国;9月,梁思成任省立瀋阳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兼系主任,林任建筑系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迁居北平,开始与梁思成共同从事中国古代建筑之研究,并作实物考察与测绘。其后与作家朱维基、芳信创办文艺杂志《緑》。1933年3月,发表新诗《中夜钟声》;6月,发表新诗《山中一个夏夜》;12月,发表新诗《秋天,这秋天》。1935年11月,发表新诗《城楼上》。1937年1月,发表《红叶裏的信念》、《静坐》。除新诗外,并从事散文小説、戏剧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与梁思成赴山西五台山地区进行野外调查。北平沦陷后,去昆明。1941年冬,迁居四川宜宾,襄助梁思成修改《中国建筑史》初稿、《中国建筑史图録》(英文稿)。1944年,赋《哭三弟恒——三十年空战阵亡》。1946年10月回北平疗养。1949年7月,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晚年,历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后奉命为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设计委员会委员。1955年4月1日,病逝于北京。年51岁。着有《晋汾古建筑预查记》(与梁思成合着)等。译有《钱魔》。并有《林徽因诗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