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毓棠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民国人物大辞典上》第1550页(1042字)
【生卒】:1911—1985
【介绍】:
江苏无锡人,1911年(清宣统三年)生。6岁,入塾啓蒙,后入初小、高小。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1930年8月,考入私立天津南开大学,后转入国立北平清华大学历史系,1933年8月,毕业,获文学士学位;秋,任天津河北省立女子师範学校史地系讲师。1935年8月,赴日本留学,入东京东洋文库读书。1937年7月,入东京帝国大学研究,专攻两汉史。抗日战争爆发后,提前归国,任广西省立桂林高级中学教员,从事话剧活动。1938年1月,出席在桂林举行之广西省艺术工作者会议,决定组织广西艺术工作者协会;5月,与朱雯等组织五月文社,出版《五月》半月刊,未几赴滇,任教国立云南大学。1939年4月,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範学院史地系教员。1940年6月,任专任讲师,旋升副教授,后兼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嗣升教授。1941年,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5年8月,应英国文化委员会之聘,与陈寅恪等赴英国,任牛津大学皇后学院客座研究员。1947年8月,由英赴美,任中国出席联合国代表团社经理事会专门助理;12月,卸去专门助理职务。1948年1月,任美国哈佛大学客座研究员;9月,离美返国,回任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仍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8月,改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1959年1月,改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冲击。1971年下放“五七干校”劳动;同年11月,奉命返回北京参加由顾颉刚主持之校勘、标点《二十四史》工作。既毕,又参与校勘赵尔巽主修之《清史稿》。1978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续任研究员,并兼该所中外关係史研究室主任。1979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后兼《中国历史》卷编辑委员会委员、分支编写组《秦汉史》主编。1981年5月,至福建厦门大学出席中外关係史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当选为中外关係史学会理事长;9月,兼任美国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客座研究员。1982年6月,卸客座研究员职务;9月,改任华盛顿威尔逊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两个月。1985年9月5月,病逝于北京。终年74岁。着有《两汉史札记》、《传记与文学》、《历史与文学》、《中国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孙毓棠诗集》、《孙毓棠学术论文集》、《中国古代经济史论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