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葛根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方剂大辞典第二册》第846页(1479字)

【方源】:

《局方》卷二。

【异名】:

升麻散(《斑疹备急》)、升麻汤(《活人书》卷十六)、四味升麻葛根汤《小儿痘疹方论》、平血饮(《观聚方要补》卷八引《澹寮》)、解肌汤(《普济方》卷三六九)、葛根升麻汤(《玉机微义》卷五十)、葛根汤(《片玉痘疹》卷六)、升麻饮(《赤水玄珠》卷七)、干葛汤(《症因脉治》卷三),四味升葛汤(《疡医大全》卷三十三。)

【组成】:

升麻 白芍药 甘草(炙)各十两 葛根十五两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用水一盏半,煎取一中盏,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一日二三次。以病气去,身清凉为度。

【功用】:

①《外科集腋》:升散阳明之邪毒。②《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辛凉解肌,透疹解毒。

【主治】:

伤寒、中风、瘟疫,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目痛鼻干;疮疹初发未发;阳明下痢;及牙痛、腮肿、喉痛。

①《局方》:大人、小儿时气温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疼,及疮疹已发及未发。②《活人书》:寒暄不时,人多疾疫,乍暖脱衣,及暴热之次,忽变阴寒,身体疼痛,头重如石。③《阎氏小儿方论》:伤寒、温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④《观聚方要补》引《澹寮方》:遍身生疮,脓血脊胀,极痛且痒。⑤《赤水玄珠》:脾脏发咳,咳而右胁下痛,痛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⑥《古今名医方论》:阳明表热下利,兼治痘疹初发。⑦《疡科心得集》:牙痛、牙、托腮。⑧《异授眼科》:目上下皮肿而硬者。⑨《外科集腋》:烂喉丹痧初起,头胀恶寒,肌肤红热,喉间结痹,肿痛腐烂,致身发斑疹隐隐。

【宜忌】:

《医方集解》:斑疫已出者勿服,恐重虚其表也。伤寒未入阳明者勿服,恐反引表邪入阳明也。

【方论选录】:

①《古今名医方论》(柯韵伯):升麻、葛根提胃脘之阳,散肌肉之浮热;芍药、甘草泻肝胆之火,以解胃腑之实热,有汗则发,无汗则止。葛根禀性甘凉,可以散表实,协升麻以上升,则使清阳达上,而浊阴降下可知。芍药收敛阴精,甘草缓急和里,则下利自止可知。治里仍用表药者,以表实下利,而非里实故也。痘疹自里达表,出于少阴而发于太阳,初起则内外皆热,故亦宜于凉散耳!②《医方集解》:此足阳明药也,阳明多气多血,寒邪伤人,则血气之壅滞,辛能达表,轻可去实,故以升葛辛轻之品,发散阳明表邪。阳邪盛则阴气虚,故用芍药敛阴和血,又用甘草调其卫气也。升麻、甘草升阳解毒,故又治时疫。③《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葛根清热解肌透疹;升麻升阳透表;芍药和营泄热;甘草调和诸药。合用则解肌透疹,和营解毒。

【临证举例】:

①阳明热毒《慎柔五书》:丁会成,年四十余。春季右腿正面忽痛麻。诊之,右三部洪数五、六至,问口渴?曰:是也。升麻葛根汤二贴而愈。②头面湿疹《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5∶10):曹某某,女,成,脉细弦,舌红有白苔,颜面部发生疣状物甚多,先发于前额,近来向面部扩展,无痛无痒。证属湿邪郁于肌肤不化,拟健脾化湿为治:升麻、白芷、生甘草各5克,煨干葛、地肤子各10克,赤芍6克,苡仁30克,服二剂后基本痊愈。

上一篇:升麻散坚汤 下一篇:升麻葛根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