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历史辞典1840-1949》第817页(1072字)

1856至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又称英法联军战争。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对于商品市场和原料来源的追求更加迫切。鸦片战争后同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乎等条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侵略欲望。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特权,英国于1856年制造亚罗号事件,10月23日悍然进犯广州,正式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两广总督叶名琛不作抵抗,英军于29日占领广州。这伙强盗在广州大肆烧杀抢掠,总督衙门被洗劫一空。侵略军由于兵力不足,当晚又退踞门。英国于1857年任命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领侵略军来华扩大战争,同时向法、美、俄政府发出照会,提议联合出兵,迫使清政府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法国政府则借口神甫事件,任命葛罗为全权专使,率领一支侵略军进攻中国。美国和沙俄也派专使来华与英法密切配合。英法联军五千六百多人(其中法军一千人)于1857年12月29日攻陷广州,叶名琛被俘。侵略军继续北上,于1858年5月20日攻陷大沽炮台,进逼天津。清政府遂于5月29日急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赶往天津求和。6月26和27日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和美国则借口在中国和英法之间“调停”有功,分别在6月13日和18日,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中美《天津条约》。7月,英法联军南撤。11月8日和24日,桂良、花沙纳在上海又同英法美三国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通常所说的《天津条约》,就是上述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总称。这时,沙俄还乘机以武力胁迫黑江将军奕山于5月28日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1859年6月,英法公使借口到北京与清政府换条约文本,率舰队到大沽口外,向清政府施加压力,并于6月25日攻击大沽炮台。清军提督史荣椿下令开炮还击,重创英法舰队,沉四艘,伤六艘,击伤英舰队司令何伯,伤毙敌军四百七十余人,赶走英法侵略者。1860年2月,英法联军一万八千人再向大沽进攻,在北塘登陆。清军僧格林沁所部溃退。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后进占天津。9月,在八里桥击败清军,进逼北京。咸丰逃往热河,命恭亲王奕訢媾和。奕訢通过沙俄公使的“调停”,与英法代丧谈判,10月24日和25日,分别与英法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又乘机进行讹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我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外国资本主义的蛮横侵略和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又继续丧失了大批的主权,从而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