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民歌”的试验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诗歌卷》第10页(535字)
1920至1924年间,刘半农曾以家乡江阴的方言和江阴“四句头山歌”的声调,创作“拟民歌”。1926年他又出版了中国新诗坛上第一部“拟民歌”的诗集《瓦釜集》。同年出版的诗集《扬鞭集》也收入部分“拟民歌”体诗。刘半农认为流传的民歌,仍然有着生命力,它的声调可以拿来利用。人们抱在母亲膝上所学的语言,是亲密有味和感受最深的语言,也是在创作时能运用到最高等最真挚的语言。因此他试验运用方言俚调写“拟民歌”,为新诗的发展探索一条新路。他在《瓦釜集·代自叙》里谈到,文学可以发展的道路很多,自己不希望就在这一派上成为一个诗人,也不希望人们都走上这条道路。人们对刘半农的“拟民歌”试验,有着不同的评价。沈从文认为,刘半农运用方言写成年人能够领会的山歌,是一项最好的试验,取得的成就也是空前的。他说:“使诗可以达到一个理想的标准,这类歌谣可取法处,或较之词曲为多的。”(《论刘半农的〈扬鞭集〉》)苏雪林认为,刘半农的“拟民歌”虽然做到神形俱化,但也只是维妙维肖的模仿,不过是一种文艺游戏,对新诗的前途没有什么贡献。民歌粗俗幼稚,简单浅陋,不能表现高尚复杂的情感。只有将民歌扩充发展,创造新的作品,才是正当的办法(《扬鞭集·读后感》)。
上一篇:新诗的现代主义思潮
下一篇: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诗歌卷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