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歌卷》第313页(629字)

1927年春夏之交作。初载于1928年8月10日《小说月报》第19卷第8号。初收于1929年4月上海水沫书店版诗集《我的记忆》。这首诗是大革命失败以后,诗人避居江苏松江时创作。诗中的“我”是抒情主人公。“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诗的主要意象。这个既是丁香又是姑娘的复合的意象。是诗人复杂情绪的塑型。她在雨蒙蒙的长巷里,默默彳亍着,若即若离;她如丁香一样的颜色和幽香,忽远忽近。流动而又朦胧的意象,如梦如幻的迷茫凄惋的诗境,表达了诗人经历革命挫折以后,难以排遣的愁怨和抑郁的情绪。诗的意境是中国古典式的,使人想起“丁香空结雨中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名句,但在表现手法上又吸收了法国象征派的诗艺。全诗共7节,每节6行。诗人运用回环与复沓的手法,让ang的韵母,不仅在每节的3、6两行的句尾相押,而且在句中反复出现,使宛转曳长的韵律,荡气回肠,增强了惆怅抑郁之情调。诗人抒发的情感,使人从声音和词句的形式中就可以感到。《雨巷》体现的音乐美,是诗人将我国古典诗律和法国魏尔仑式的独特的音节溶汇创新的结果。它在《小说月报》发表时,编者叶圣陶称赞它“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朱湘在致作者的公开信里,也称赞它“在音节上完美无疵”,“兼采有西诗之行断意不断的长处。在音节上,比起唐人的长短句来,实在毫无逊色”。这首诗是诗人的成名之作,发表后引起了文坛的注目,戴望舒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

上一篇:王娇 下一篇:我的记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