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歌卷》第329页(492字)

1942年7月3日作于香港。初收于1948年2月上海星群出版社版诗集《灾难的岁月》。香港于1941年底沦陷后,诗人因从事过抗日活动而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凛然不屈,这首诗是诗人出狱后的感愤之作。诗中的“我”是躯体受到“残损”的爱国者,也是诗人自我的抒情形象。诗人通过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的动作,展开想象的翅膀,使“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在拓展了的时间空间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全诗26行,没有分节。诗的前半部分写阴暗的沦陷区,山河破败,人民受到涂炭,侧重于写实;后半部分写希望和力量的所在,侧重于象征。全诗通过对比,表达了人民将驱除黑暗、祖国的前途光明的必胜信念。这首诗采用了写实和象征交融的抒情方式,使抽象的爱国观念具象化。它还显示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全感官”特征,在精神世界里使触觉、视觉、味觉彼此联系,互相转换,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它是诗人后期代表诗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境地。卞之琳在《戴望舒诗集·序》里说,这首诗“应算是戴望舒生平各时期所写的十来首最好的诗篇之一,即使单从艺术上看也是如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