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喘促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97页(1288字)

①病证名。

指呼吸短促急迫,少气不足以息的病证。见《景岳全书·杂证谟》。系热毒内陷,久病气竭或外伤气脱所致的一种危证。以气息喘促,张口抬肩,昏厥痰壅,唇舌青紫等为特征。

由热毒内陷及外伤气脱而起者,发病急骤,病势甚险;若及时救治,多能获效痊愈;由久病气竭而发者,证候复杂多变,较为难治。西医的急性呼吸窘迫征,多属前者;凡心脏、肺脏、肾脏、肝脏疾病所致的呼吸衰竭,以及部分充血性心力衰竭,多属后者。

喘促的病因病机,其发病急骤者,常因突然外伤,或产褥之中气血受阻,血败冲心,上搏于肺而成;亦可由温病热甚,毒热内攻,或痈疽之热毒内窜,逆传心包,阻遏于肺而发;还可由于亡血亡阴之后,气阴亏竭欲脱而起,病发缓慢之喘促,常由痰、水、火之壅盛犯肺而生,常见有痰湿壅肺,火热搏结痹阻于肺,水气凌心而遏于肺,或气阴两竭导致肺气欲绝。故喘促为病,多属虚实兼夹之候,其虚主要在肺、在肾、在心;其实则多表现为瘀血、热毒、痰火、水湿壅滞于肺。治则清热解毒:对邪热壅肺,腑结肺痹之喘促,治宜清热解毒,力挫其势,使其外泄,喘促方能趋平。祛痰平喘:肺气壅寒,常由痰致,治宜祛痰平喘,因祛痰即可平喘,又能通降肺气。逐瘀固脱:外伤气脱之喘促,乃系瘀血内滞,痹阻肺气而发,治宜逐瘀固脱,喘促方可得缓。温阳利水:对心肾阳虚,水泛于肺之喘促,治宜温阳行水,水去则喘促可平。

补益肺肾:对气阴两竭之喘促,治宜补益肺肾,方能定喘固脱。可先治其标,以缓其急;亦可先治其本,去其致喘之因而缓其急。辨证要点,一是审明病机,二是辨证候虚实。一般新发多实,发病骤然,有明显的邪盛表现。

起病较缓,继发于他病之后,为虚证或虚实兼杂。根据喘促的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五个证型:邪热壅肺,多由温病热毒内攻而发,治宜清热解毒,化痰降逆。用清热泻肺汤加减,药用金银花,滑石、连翘、石膏、大青叶、杏仁、葶苈子、苏子、芦根、瓜蒌、郁金、贝母等。腑结肺痹,多由火热内传,不得下泄而上迫于肺所致。治宜通腑祛结,泄热救肺。方用泄热救肺汤加减,药用瓜蒌、大黄、芒硝、厚朴、葶苈子、枳实、杏仁、知母、石膏、连翘、金银花、甘草等。

气阴两竭,多由久病耗伤气阴而生。治宜益气救阴,定喘防脱。

方用生脉散加减。心肾阳虚,多因心阳及肾阳不足,气逆水泛而成。治宜温通心肾,行气泻肺。用附桂行水汤加减,药用人参、黄芪、川芎、血藤、附子、桂枝、茅根、茯苓、苓、泽泻,葶苈子、桑白皮等。

外伤气脱,多由外伤失血或血瘀而暴发。治宜通腑逐瘀,益气救肺。方用桃仁承气汤合生脉散加减。六神丸、黑锡丹、安宫黄丸、至宝丹、紫雪丹,清开灵针剂、生脉针、人参针等均可辨证应用。

并可配合针灸治疗。

喘促病情凶险,应详审脉证、细察病机,明辨标本缓急,采取及时抢救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并且宜采用多种有效的监护和急救措施。多剂型、多途径投药,力求标本同治,以获良效。

见虚喘、真气耗损喘、气虚喘等条。②病症名。又指呼吸时急促,气逆不平之症状,义同喘急。多因外感六淫之邪,内犯肺卫,致肺气壅塞不宣,清肃失司,肺气急迫息道所致。多见于感冒、咳嗽、哮喘等病证过程中。

上一篇:喘冒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