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滞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196页(618字)

儿科病证名。

指儿童口涎不自觉地从口内流溢出来的病证,俗称“流口水”。出《诸病源候论》卷48《小儿杂病诸候·滞颐候》:“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脾之液为涎,脾气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令涎流出,滞渍于颐也。”本病以3岁以下幼儿为多见,由于长期流出口水,致使口周潮红,糜烂,尤其是两侧的口角为明显。临床上多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实证多因阳明积热所致,《保婴撮要》:“脾经实热,而廉泉不能约制”《疡医大全》:“小儿心胃火盛,廉泉穴开,则口中流水不绝。”虚证多因脾胃寒凝,中州虚冷,涎为脾液,脾寒则涎无约制而外溢。

《寿世保元》:“涎者脾之液,脾胃虚冷,故涎自流,不能收约。实证多表现为病儿口水向外流淌,在进食时则更多,一般无全身症状,有时伴有便秘,小溲黄赤,口臭唇红,苔黄舌红,治宜清泄阳明经实热,方选清热泻脾散。

虚证多见口水清沏,色白不稠,衰弱无神,大便不实,舌质胖嫩,治温中健脾,方用温脾散,或六君子汤加木香。

若有些病儿虚实难分,全身症状不明显,则治以收敛着手,常用方:乌药100克,益智仁100克,石榴皮50克,研细末,用酒煮烂的山药150克糊匀为丸,每次4克,每天3次,可用淡盐汤送服。此外,于每晚临睡,取热水一盆,加入白矾一勺,溶化后,泡洗双足,也可防治本病。或用白附子捣碎,用米醋赋形,作薄饼一块,在临睡前敷于涌泉穴,再用绷带固定,次晨拿去,亦可治本病。

上一篇:滞针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